所謂的國際糧食安全會議並非是由國家主導的正式會議,而是由國際糧食、貨運公司、食品安全、衛生安全等民間機構組織的會議。
這些民間機構原本沒有什麼影響力,但是介入強大的資本以後,就能夠決定全球的市場。
而且,糧食安全會議將不會邀請盤古科技參加。
安全會議在米國紐約舉行,參會人員涉及全球一百多家機構和企業。
會議持續了整整三天,會議議定了涉及盤古科技食物工廠以及食物工廠原材料運輸和使用的相關內容。
在會後的新聞釋出會上,多個國際組織和貨運機構聯合發表宣告。
第一,對盤古科技食物工廠投出不信任票,根據與會科研機構和衛生機構對盤古科技的建設的食物工廠進行考察和分析,得出盤古科技食物工廠在長期執行的情況下無法保證食物安全的結論。
第二,對食物工廠所需的培養基作出否定的結論。理由是食物工廠培養食物的培養基是工業化產品,且盤古科技至今不願意向國際機構透露培養基的成分和生產工藝,因此無法確定其安全性。
並且依據比索國周邊國家民眾嚴重的健康問題,認為培養基雖然能夠加速食物的生長速度,但是違背大自然萬物的生長規則,對人類健康有著絕對的危害。呼籲全球各個國家和組織將培養基的原材料列為禁運產品。
第三,呼籲全球市場減少對盤古科技食物工廠的以來,迴歸到現代化的傳統農業。
什麼是現代化的傳統農業,就是米國大農場的模式。以機械化為基礎,在農田裡耕作或者大規模的養殖。
按照會議專家的認定,米國的這種現代化大農場的模式,是安全高效的農產品輸出模式,要比盤古科技的食物工廠出產的食品安全許多。
在大會的最後,各參會人員倡議停用盤古科技的食物工廠,保證人類的糧食安全和身體健康。
會議之後,多個組織和公司採取了對盤古科技食物工廠原材料不信任措施。
首先,拉米地區,由米國資本和香江市某人資本控股的巴拿馬運河宣佈將嚴格審查盤古科技食物工廠的原材料由巴拿馬運河進入拉米地區。
此外,由米國資本控股的不少跨國海運公司選擇禁止運輸食物工廠的原材料。
拉米地區的食物工廠所有權,在三年前就由盤古科技交給當地管理部門,所有權並非盤古科技。
如果原材料抵達不了拉米,盤古科技損失的是培養基的銷售費用,但是拉米地區損失的卻是數百萬甚至千萬噸的各類食物——麵粉、牛肉、牛奶、雞蛋等等。
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招數,也只有被洗腦的民眾才會同意。
但是很顯然,在比索國食物安全問題發酵以後,拉米有不少民眾也認為盤古科技援助的食物工廠生產的食物並不安全。
甚至在《米國之音》等地獄聯盟媒體的洗腦之下,拉米人以為盤古科技利用食物工廠在剝削拉米的經濟,因此在輿論的慫恿之下配合禁運食物工廠原材料,選擇罷買罷吃食物工廠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