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給你了,”張景把事情說清楚,“你自己錯過,不要怪我。”
指著許多文物,約翰遜問,“它們,哪件最值錢?”
張景從一個托盤裡拿起一件做工精緻的玉鏈,玉鏈上面掛著三個玉質印章。
其由一整塊羊脂玉雕刻得來,手藝要求很高,雕刻損壞風險極大。
“這個最值錢,清末四代皇帝使用過。”
約翰遜之前找人看過,與張景說的一樣,也說玉鏈最值錢。
沒想到張景如此誠實,約翰遜向前伸出手。
張景伸手與約翰遜握在一起,最後提醒老伯爵,“香江博物館正在展出的黃金櫃,我不保證它是約櫃。類似你這裡的古董,不是每一件都保真。”
“會有人對金櫃進行最後一次仔細確認,”約翰遜知道規則,“確認過後,買定離手,沒有後悔選擇。”
交易達成,張景匆匆離開,趕往機場。
寬敞的前院,目送張景的汽車開出院門,老管家在約翰遜身邊輕聲問,“伯爵先生,東方人都很精明,可能會虧。”
“百分百不會虧,”約翰遜有自己的打算,“這是我們換賽道的機會,一生只有兩三次的機遇,錯過才虧。”
...
時間稍晚一小時,遠在地球另一邊,有兩名猶豫史學家,晚上時間被允許進入香江博物館,對撤掉玻璃罩的金櫃進行近距離觀察、拍照。
黃金材質古董存在時間長短不好判斷,但眼前金櫃明顯看到歲月的挺痕跡。
有較多地方發生氧化反應,綠鏽是證明。
可惜的是,經過測量,櫃子外形尺寸對不上。
櫃子裡也沒有契約、沒有發芽手仗、沒有金罐。
量到尺寸、拍到足夠多相片,兩名專家匆匆離開,返回工作地點,連夜翻覆印版本古籍,仔細核對金櫃是約櫃的機率。
經過兩小時核對,最後得出結論,金櫃是約櫃的機率只有20%。
考慮古籍內容錯誤的地方比較多,還考慮金櫃是真古董,所以有20%機率是約櫃。
對於約翰遜的幕後交易者來說。
香江博物館找到聖槍碎片、聖盃、聖十字架殘木、所羅門王頭骨,所以金櫃是約櫃的可能性很高。
這叫幕強心理,人家能找到那麼多好東西,找到的金櫃當然約櫃。
感覺不像?那一定是古籍有問題,當權者修改史書內容是傳統。
不信?街頭問問盟區人,珍珠港是誰炸的,大半人不知道。
珍珠港事件才過去幾十年而已,就已經凌亂、已經分不清,更不用說三千多年前的東西。
時過境遷,江河改道,大地換貌,連文字也變了又變,聖經裡關於金櫃外貌描述錯誤是常理情況。
如果說金櫃的寸尺、材質、重量、櫃內物品等等,與今天的上帝文化完全相同,那一定是假。
不用想,金櫃就是約櫃,沒跑。
幕後拍板,約翰遜向張景確定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