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當官為自己以及家人親朋謀取好處。
這樣的初心是人之常情,但對於朝廷來說卻不是好事情。
“朕決定。”
“恩科開始時。”
“讓所有學子先填寫一份志願。”
“咱們京城各大衙門還有地方政府衙門都要放上去。”
“考試結束後,按照填寫的衙門型別閱卷,擇優錄取。”
“如果是沒有填寫的衙門,那隻能從別的志願裡挑選一部分過去。”
“爾等認為如何?”
郭天翊看著丞相宇文轅震等人,出聲道。
志願?
分衙門填寫?
眾人短暫地思考過後,紛紛出聲道,“陛下聖明!”
這樣一來,可以杜絕很多問題。
雖然不是完美解決,但總比沒有的好。
一些有實權,且輕鬆的衙門,肯定是誰都想去。
而一些不太清閒且實權較少的衙門,則沒人想去。
至於地方政府的衙門更是不會有人想去。
所以,志願的誕生,可以根據填寫志願的比例強行劃分。
當天。
一則告示貼到了大街上。
告示裡,除了提到要填寫志願外,還有各衙門所需要的人數。
天下學子看過後,有人拍手叫好,有人面色難看。
這是第一年恩科。
來參考的,足有兩萬人。
但是告示上所有部門加起來才數千人。
如果加上地方衙門,有一萬多人的需求。
也就是說,這次恩科,除了三甲這樣的天之驕子外,其餘人只要志願填好還是有很大的機率步入仕途的。
但是...
有些衙門,一看就不怎麼樣啊?
比如督造府。
竟然要三百多人。
督造府是什麼衙門他們都不知道。
一看就是造東西的地方。
他們哪裡知道,督造府是天子的直系衙門,也是最容易出政績的衙門。
還有一些地方衙門比較熱門,比如南方以及關中的地方衙門。
如顧乾這樣的,肯定願意去地方上任職。
可是像毛飛這樣的有錢人家弟子,更加願意直接進京城的各部衙門。
京城也有一些不太好的衙門。
比如市坊司衙門,比如漕運衙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