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實際上,以目前的科技而言科幻片中的自動化場景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許多看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宣傳畫、海報的人對農村裡各種農業機械都有深刻的印象。現在距上世紀的宣傳畫中反映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六、七十年,為什麼在農村看不到這些農業機械?
這其實不是科技的問題,而是社會的問題。
目前絕大多數農村都實行的承包責任制。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這就使得每一個農戶都用田埂將自己家的田和別人家的田分隔開來。一片適合農業機械化操作的農田被人為用田埂分割成了二、三十塊面積小的地。農業機械根本就進不去。
這是其一,其二是來自於政策層面的人口管理。
農村的大量富餘勞動力,其實就是失業人口。但是這種富餘勞動力如果統計進失業率,會造成社會的負面影響,所以在統計的時候只統計城鎮失業人口,農村人口完全被統計所忽略。
雖然農村的失業率被忽略掉,但並不意味著可以真的把這個群體忽略掉。大量無所事事的人在田間地頭容易造成社會安全問題。給他們找些事情做則成了必要的工作。
試想如果一千畝土地由一個家庭都耕種完了,那剩下的幾十戶家庭數百人做什麼呢?
誕生於上個世紀後期的農民工是解決農村失業率、解決城鎮用工不足的創舉。但城鎮的用工問題解決了,農村的勞動效率低下的問題卻沒有解決。
當然,捨棄農業機械讓農村人口以低效率的方式種植土地,也不是完全沒有經濟意義的。
安康記得經濟學上有一個典型的案例。這個案例也曾被一個敢說真話的經濟學家茅於軾老先生寫進了自己的經濟學普及書中:如何促進經濟的發展?一個有效的方式就是,讓一幫人在地上挖坑,然後再讓另一幫人把挖的坑填起來。
從表面結果來看,這兩幫人似乎什麼也沒有做。其實不然。
用這種方式僱傭兩幫人,並且給他們發工資。一方面可以解決失業問題,另一方面可以解決貨幣和商品的流通問題。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基礎,簡單說其實就是挖坑填坑這個策略的宏觀體現。
對於一個國家、一個地方可以用這種方式解決經濟、社會問題,但是對於一家公司可不能這麼做。
刀溪月是一個企業家,她需要以最高效的方式來解決企業的運營的問題。
於是從上海陸家嘴來的這些投資家們就在刀溪月的農場上看到了他們童年時在宣傳畫、海報上看到的場景:
一大片廣袤的田野裡,無數農業機械在田間勞作者。
一大片無垠的藍天上,無數無人機在播撒種子、農藥,實施監控。
人在哪裡呢?
人在安裝了空調、擺放了飲水機的辦公大樓的監控室裡。
人在辦公大樓的it研發中心裡。
人在農業機械維修部裡。
畢竟,人最重要的是腦力,而不是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