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目光遠眺,東胡騎兵依舊是那老套的“十十方陣”,每排十人一共十排,二十個方陣嘶吼著衝向秦軍。
而秦軍呢?
馬上騎士全副黑色甲冑,腰間一柄秦劍,馬腹上還有一杆長戈,手持著一張八石秦弩,馬背上的箭壺裡裝著二十支弩箭。
“四輪速射,放!”
章邯雖年輕,卻並非第一次指揮作戰,指揮老練,麾下亦是信服這個二十歲的毛頭小子,對他的命令沒有打絲毫折扣,拉動弓弦裝填弩箭。
漫天弩矢如雨點般落下,僅有寥寥三五人身著鐵甲、不到百人身著皮甲的東胡騎軍面對這四輪速射便倒下了超過四分之一。
善射的東胡騎兵卻被羽林騎先射倒了數百人,領頭將領不免心中惱怒,可秦軍所用是八石弩,距離他們二百步開外。
東胡的弓箭射程卻是在一百步左右的一石二斗弓,而且許多人醉酒後匆匆而來連弓箭都沒帶。
即便是秦軍處於東胡騎兵的射程範圍內,也只有幾十人因為東胡的箭矢而落馬。
披甲騎士和無甲騎士的差距就是如此大,尤其是在對射之時。若非蘇角帶著一千羽林騎在後面,章邯真想靠著秦弩的優勢射程遊而擊之,以最小的損失一點點磨死對面的東胡騎兵。
“十三列!”
隨著兩軍距離拉近,章邯揮舞將旗呼喊著,麾下羽林騎在十名百人將的率領下分為了十個小陣。
秦軍騎兵的基本陣型名為“三騎陣”,“智囊”嬴疾所創,經過白起改良,以錐形為陣,上到整支騎兵軍陣為錐形,下到三名騎兵也以錐形衝鋒。
由三名騎兵組成的錐形陣名為“三騎錐”,由一名百人將率領三十三個三騎錐為一小陣,每個小陣都是一個威力巨大的獨立搏殺群。
不過對面的東胡將領倒也的確有幾分才能,剩餘的一千五百餘騎兵在號角聲下兵分三隊,善於結陣而戰的從正面頂壓,悍猛善戰的繞至錐形陣最為薄弱的側翼搏殺。
然而章邯只是揮舞將旗,兩翼各分出兩個百人將便形成了區域性的錐形陣對沖向他們的東胡騎兵發起了進攻。
小陣搏殺,秦軍三騎一組相互保護,配合得嚴密異常。
東胡騎兵固然是馬背上長大的勇猛漢子,但裝備了高橋馬鞍和雙馬鐙解放了雙手可以自由使用長戈這種既可劈砍又可突刺的長杆兵器便天然弱了兩分,而面對著這“三騎陣”,更是打得毫無章法。
散則各自為戰,落單被殺,聚則重疊掣肘,相互碰撞,威力大減。
每遇東胡騎兵最擅長的單打獨鬥,便有羽林騎前後包抄而形成區域性的三打一!
剛剛圍住一個“三騎錐”,外圍就有三個“三騎錐”殺來解圍!
於是在這片彈汗山戰場上便形成了一個怪異的情形,分明是東胡騎兵比羽林騎多出五百餘人,卻經常出現秦軍鐵騎圍困東胡騎兵的搏殺圈子,漸漸喪失了反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