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張機下令秦軍開倉放糧,又對鰥寡孤獨以及身患重病之人厚加禮遇,都是為了收代郡百姓之心,不僅僅是為了將來秦軍治理代郡,也是為了防備那十五萬代地邊軍。
家人在敵人手中,固然會激起士卒的戰鬥意志,想要搶回家人,但同樣也會讓士卒的意志進入最容易動搖的階段。
當兵打仗,為的是什麼?
作為普通平民出身計程車卒,他們的想法不同於士族、貴族或是諸子百家出身的武人,他們的目的不過是拼死一戰,為自己和家人的口糧搏上一把。
但若是自己死了,或是家人死了,那這拼搏的意義還有多大?
所以在依舊寓兵於民的秦朝之後,封建王朝自漢以來,往往都喜歡將士卒編入兵籍,實行兵民分籍,而兵籍之人及其近親家屬都會被集中安排在某處居住方便控制,以此作為人質。
這樣上戰場計程車兵就不會輕易逃跑、投敵,也輕易不會被武將挾持一同反叛。
此時,這十五萬代地邊軍雖然也有不少出自雁門郡和雲中郡,但已然與家鄉斷絕了訊息往來的他們看見在代郡濁鹿城等待他們的秦軍,自然是下意識認為,雁門郡和雲中郡也早已陷落,家人陷於秦軍手中。
張機與其說是在收攬代郡百姓的民心,不如說是在試圖以此擾亂代地邊軍的軍心,這是他為這一場大戰所準備的底牌,如此他才有固守下去的信心。
卻沒想到邯鄲的那幫趙臣給他送了這樣一份天大的厚禮!
本就因為缺糧而軍心動盪的代地邊軍,又會有多強的戰鬥意志?
若非趙國擺明了是不打算顧代地存亡,而他們又是出身代地計程車卒,抱著保衛家鄉與家小的心,能不能走到這裡都猶未可知。
而原本只是為了固守而動搖代地邊軍軍心的底牌,卻成為了如今擊潰代地邊軍的殺招!
張機見楊樛和程邈依舊迷茫地站在原地,聲音稍稍加重了些,喝令道:“依我軍令行事!”
但旋即,張機又將聲音放低了許多,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放心吧,就算攻克趙都邯鄲、擒下趙王偃的功勞落在別人手中,我也能保證,王上定然會為裁決頭功和次功而頭疼不已。”
雖然依舊不明白張機此舉有何深意,但出於對張機的信任,眾人都安心了不少。
如同蘇角所說,他們這些人跟著張機以來,哪一次立下的不是功冠全軍的頭功?
……
代郡,兵長史楊樛已經將城中所有識字之人以及身邊胥吏盡數派去代郡的每一個村落,讓儘可能多的代郡百姓能夠將書信送入代地邊軍軍營之中。
楊樛雖然不能理解張機此舉的深意,但認為此舉足以徹底動搖代地邊軍的軍心。
倒也不怪楊樛想不到,實在是這個時代計程車卒和百姓都太過重視鄉土情懷,就算有投降之人,也想不到自家將軍竟然試圖去招降十五萬精銳的代地邊軍。
“老婦我雖然不識字,但我亦知,不能為我一人,讓我的兩個孩兒成為叛徒!”
代城南門外,一名老婦激動萬分,怒斥著幾名將她拖來的鄉里人以及那名負責書寫家書的秦吏。
楊樛伸手阻攔了幾名想要斥責老婦人的兵卒和官吏,來到老婦人的面前畢恭畢敬地行了一禮,和聲道:“老人家,這不是當叛徒,更不是叛國。”
“諸位可知,是趙王和趙臣,以及你們敬愛的李牧將軍,放棄了代地百姓,故而這十五萬代地的子弟兵們,才會拋下了一切回到代地?”
“我秦軍分三路攻趙,我北路秦軍攻入代地,代地的子弟兵們擔心我等濫殺,禍害他們的家人,而趙王和趙臣們選擇了命他們放棄代地的家人,南下救援前線,就連你們敬愛的李牧將軍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