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韓非兄早晚也會知道的,告訴你也無妨。”
“這段時日,我與治粟內史一同勘測,若是我們勘測的資料無誤,那麼這條關中渠將灌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
“至於畝產……若無天災,畝產平均也就能勉強達到一鍾吧。”
鄭國輕撫著頜下鬚髯,一副不過如此的模樣,但韓非卻是無論如何也無法鎮定下來。
畝產一鍾,也就是將近畝產六石半(大約為一百七十斤出頭),這是什麼概念?
這個時代普通田地畝產只有一石半,下田一石,上田二石,而畝產六石半也就是比上田還肥沃三倍多!
畝產一鐘的例子,其實早已有之。
西門豹治鄴之時,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其所修的“引漳十二渠”也能使得那些土地從下田成為畝產一鐘的肥沃土地,但所灌溉範圍不過十萬頃。
管仲治齊之時,也有過以河淤灌溉土地,使得土地畝產一鐘的例子,但也不過數十萬頃之地。
而鄭國所修築的關中渠,竟然能將四萬餘頃的無法耕種澤鹵之地(鹽鹼地)變成畝產一鐘的沃土。
現在想來,恐怕當初他們還以為對不起鄭國,讓他一介堪輿家高徒為間,卻想不到人家早就想好了在秦國施展抱負。
因此,明知是疲秦之計仍敢下場一賭,不僅沒有處死作為間人的鄭國,反而給予了鄭國更多的權力來修築關中渠,並在通渠後為關中渠賜名“鄭國渠”。
這便是嬴政的魄力。
嬴政的魄力,也為秦國一統天下徹底打好了基礎。
有了這條鄭國渠,除非是遇到蝗災,否則秦國絕不會再出現缺糧的問題。
如果再有一次長平之戰,秦國將能動員出百萬大軍,並且無需憂慮後勤壓力。
強大的國庫,配合著悍不畏死的秦人,以及一位位名將的輔佐,秦國就是耗也可以生生耗死其餘各國一統天下。
而隨著秦鄭國渠通渠的訊息傳遍天下的同時,一則來自魏國的訊息也引得天下震撼。
魏王圉三十八年,王卒,諡為安僖,太子增立,是為魏王增。
(司馬遷的祖父名叫司馬僖,所以他在《史記》中把所有的帶“僖”的諡號全部避諱,改為“釐”)
這位比歷史上多活了四年的魏安僖王,被韓非在《韓非子》一書中讚譽為“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攻盡陶、衛之地;加兵於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於淇下;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佈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安僖王死而魏以亡。”的中興之主,終歸還是倒在了中興魏國的道路上。
而遠在淮南的楚王完,他的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
一場圍繞著楚王完、太子悍和李園以及春申君之間的陰謀,也在楚國的王宮中醞釀著。
(2236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