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選擇躲在灌木叢後面,用身體遮擋著頭部,希望能減少受傷的機會。有人選擇向前衝,希望能儘快衝出箭雨的範圍。而還有一些人選擇找到一塊大石頭,以此為掩護,儘量規避箭矢的射擊。
“秦軍只誅惡首姬無夜及其一干黨羽,爾等軍卒可自散去!”
雪衣堡計程車卒紛紛高聲呼喝著,逐字逐句在戰場上如雷霆般響徹,而這一聲聲呼喊也成為了壓垮姬無夜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兵吃餉,這是這個時代的兵卒們幾乎一致的思想。
也許在一些大國,士兵會有著類似於後世的榮辱感,將一己之利暫時放下,但在韓國絕不可能。
韓國在申不害變法後,之所以能被稱之為“勁韓”,一賴吏治清廉,貪汙腐敗、尸位素餐者無所遁形;二賴國庫充盈,礦產豐富,天下強弓勁弩從韓出;三賴韓人繼承了先祖傳承的悍勇忠直,刀山敢前,火海不退,大軍所向睥睨。
然而,術治之風也埋下了隱患的種子。
在術治之前,韓國是一個耿直,而充滿了理想的青年。而在術治之後,韓國迅速蛻變一個老謀深算的中年人。
強悍和忠直消失了,權術和陰謀大行其道,君臣勾心鬥角,官場爾虞我詐。一己之安危,被視為最高利益,國家興亡為己任的高貴品格,蕩然無存。
而嚴苛的術治整肅的吏治……呵,有駕馭之術,就有應對之法,
因此,在韓王安繼位以前,韓國就已徹底淪為避禍謀人的術治之邦。
而底層的百姓亦被術治之風所改變,忠勇和耿直消亡了,苟活成為了韓人的秉性。
為了苟活而戰計程車卒,又有多少戰意呢?
更何況,姬無夜忽視了一件事情。
他自以為帶的是精銳輕裝簡行,但卻忽略了這些精銳們的籍貫。
鄉土情結,這是人們不願意背井離鄉的一大因素。
這個時代的人們,有著根深蒂固的鄉土情結,以至於哪怕在外身亡,都希望死後屍體最終可以回到家鄉再下葬,哪怕是兩千多年後也依舊有著如此的喪葬習俗。
而姬無夜麾下是這些士卒的籍貫五花八門,但多數都是新鄭及附近數座村莊徵兆來的韓卒,少數來自陽翟、安陵新鄭附近的城邑,跟著姬無夜無非是貪圖姬無夜的軍餉和賞賜,以及那成事後的從龍之功。
但姬無夜敗了,人心也散了大半,能不當場背叛姬無夜都是出於姬無夜的威望,以及忌憚那三千大將軍府親衛。
可還要他們跟著背井離鄉去南陽,繼續幹著殺頭的買賣,以後還不能繼續吃香喝辣要仰人鼻息,他們自然不願意。
於是,趁著戰亂,姬無夜也被壓制在箭雨下,不斷有人將手中兵器舉過頭頂高聲求饒著離去。
至於他們離去是迴歸軍營重新為韓國效力,還是順勢逃脫兵役回家,亦或是落草為寇,那就不是張機能管的了,那是即將取代夜幕接管韓國的流沙所要操心的事情。
而張機要操心的,只是眼前的姬無夜。
當然,也說不上操心。
畢竟要是在如今的局面下,都拿不下姬無夜,他乾脆自刎謝世得了。
雪衣堡軍隊分兵三千給白亦非守北門,七千在山道兩側設伏,再加上鐵鷹銳士的一千人,以及分散隱藏在這片灌木叢各個角落的五百羅網殺手,足足八千五百人。
而姬無夜身邊呢?
這些大將軍府親衛雖然足夠忠心,並沒有人選擇在這個時候背棄姬無夜,但只有不到三千人。
八千對三千,優勢在我!
張機心中微微得意,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大意。
“繼續放箭!不要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