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這碗粥已經熱了七次了,若是再不食用,那臣只能將這碗粥倒了,並且告訴御膳房,以後不用烹製粟米粥了,王上不愛食用。”
蓋聶的話讓嬴政批閱奏章的手一頓,無奈地嘆了口氣,苦笑一聲放下了手中的硃筆,捏了捏眉心,接過了蓋聶手中的粥。
嬴政用湯匙攪動著溫熱的粟米粥,裡面還放著零星的幾塊肉,若非他人,恐怕絕對想不到嬴政這位秦王吃的飯食竟然和一位秦國的亭長小吏差不多。
肉粥入口,粥的溫度剛剛好保持在一個溫熱的地步,既不會入口燙舌,也不會過於冰涼。
如今秦國舉國上下都在加緊備戰,雖然還不至於讓他這位秦王食用這等普通百姓才吃的粟米粥,但嬴政還是想起一個帶頭作用,號召朝臣勤儉節約。
而想勤儉節約的嬴政,自然不會允許一碗粟米粥被浪費,更不會允許御膳房因為所謂的“王上不喜食用粟米粥”而烹飪些山珍海味給他。
嬴政嘆氣苦笑,也並非是因為蓋聶的“逼迫”,而是因為蓋聶對他的瞭解。
能如此知他心意的,恐怕也只有蓋聶和張機了。
說起張機……秦廷上下,如今也就只有他的某個心腹知己才敢公然與他作對,依舊我行我素享用大魚大肉。
想到這裡,嬴政不由再次嘆了口氣。
他這位兄長啊,什麼都好,無論是為人,還是文武之道,哪怕是那些被世人視為奇技淫巧的東西,都極其精通。
這些時日他在忙的,除了秦國各個郡縣的物資調配和兵丁招募事宜,便是這大秦學宮了。
雖然在他加冠前夕,因為大秦學宮而來雍城的百家學派數量並不算太多,但當大秦學宮的主旨傳播出去以後,來秦的百家士子便越來越多,百家學派所給予秦國的支援也愈發多了。
嬴政粗略地計算了一下,竟發現這些支援竟然已經足夠秦國建造兩所大秦學宮了,這點不免讓嬴政有些不解。
無論是當年魏國的西河學宮,還是齊國的稷下學宮,都是兩國花費了大量錢財所打造和維持的,怎麼到了秦國這裡,卻變成了吃百家飯?
錢財百家提供,師資百家提供,人力百家提供,秦國甚至還有得賺?
其實,這也是百家在張機的點撥下,在思想上產生了轉變。
張機給百家學派魁首們寄出了一封相同的書信。
書信內容大致是,想讓學派繁榮昌盛,便不能掃帚自珍。
學派力量的強弱,終歸是看弟子的數量。
只要弟子數量足夠多,哪怕如農家一般是個人都招收,也能成為規模龐大,影響力巨大的大學派。
這便為一向奉行“經文不可輕傳”原則的百家學派們開啟了新的思路。
是啊,農家這群只知道種地的泥腿子都能借此成為大學派,那麼他們這些有著精良的經義和深厚文化積累的學派,難道還比不過農家?
百家的家主們也都是人精,只是受限於時代的思想侷限性。在張機的點撥下,大部分人都反應過來,知道該如何應對大秦學宮一事,只有少數冥頑不靈的老頑固才依舊奉行“經文不可輕傳”的原則,掃帚自珍。
張機用“大秦學宮”這個空架子,換來了一座在建的大秦學宮,還讓秦國賺取到了一筆錢糧用於軍資。
當然,這筆多餘的錢財,顯然也並不是純粹因為大秦學宮的建設。
百家之中並不缺乏能人,他們並不是算不清秦國大致需要多少錢財就可以建造出一座物美價廉的大秦學宮。
這筆多餘的錢,實際上便是以建設資金的名義,給予秦國的軍費。
百家學派希望秦國可以繼續繁榮昌盛下去,從而讓他們的大秦學宮能夠好好建設。
不得不說,張機為嬴政解決了目下最為要緊的財政困難,讓嬴政寬慰不少。
只是,張機什麼都好,唯獨在享樂這一點,卻完全不像個墨家弟子,一點沒有勤儉節約的模樣,反而有些窮奢極欲,還極其好女色。
不過,這倒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小節有損,大節不虧。
況且,如果張機真的如此無慾無求,一副完美的臣子模樣,那麼哪怕他再不願意懷疑張機,時間久了,恐怕也無法避免心生對於這位兄長的忌憚。
否則,為何當年一心為國的周公要恐懼那流言日?
(442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