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一是奔襲拿下沙洲城,二是遮蔽邊城郡外圍,不得打草驚蛇!”
當褚凱拿著馬軍虎符走出大帳時,他都有些還沒回過神來,怔了片刻,方才紅著眼睛跪在帳外磕了三個響頭。
“發配”邊疆一年後,一躍而為全軍少數的高層軍將之一,同時震驚白沙鎮內外。
這讓很多平時忠厚無聞的中下層軍官,再度充滿信心,一夜未眠的嚴洛亦是心緒激動。
在都督手下做事,就不要怕被埋沒。
……
此後大軍在白沙洲一路西行,並沒有出現任何意外,只是漫無邊際沒有地標的行軍路線,頗有些枯燥無味。
要不是前鋒時不時有哨探回報前方訊息,很多士卒可能都以為走錯了路。
陪著主力整整八天行軍後,周柏算是深刻體悟到,為何邊城郡和北安郡明明陸地相連,卻如隔天塹。
路程實在太遠,若不是事先不惜代價保障後勤,並且提前標註水源點,哪怕白沙洲已經不是惡地,也難帶著大軍穿越。
八月十八日,距離邊城郡控制的沙洲城僅有一天的路程時,褚凱不負眾望,給周柏帶來了好訊息。
沙洲城守軍根本沒有料到,白沙洲東方會有敵人突襲,以致被一衝而下。
守軍在得知不是金人後,也是非常果斷地選擇投降,恰好從這一處小城的表現,讓周柏看到了邊城人的態度。
或許,他們並不介意頭頂上換個國君?
邊城郡,因北方邊界,修建有綿延數百里的城牆而得名。
大旭後期,國力衰退,擴張國策更改為防禦守成,直到祥興帝登基這種保守之風,達到巔峰。
為避免草原遊牧民族對北境的持續放血,各邊州都拿出了相應的防禦措施,修建長城便是最為常見的手段。
邊城郡由此更名,在長城修建之前,那裡還只是和蒼北郡一樣的普通軍州,毫無民生髮展可言。
當然,直到現在,邊城郡依舊是定州最窮的郡。
大旭轉變為防禦國策,不再北擴後,邊城郡人口大量流失,如今一郡五縣,人口不過五十萬。
不過更多也養不起了,邊城郡改牧為耕的年頭還不遠,土地也不夠肥沃。
八月十九日,安北軍進駐沙洲城。
這座城對應的就是白沙鎮,同樣起到一個哨卡、中轉作用,平時也是無人問津的地方。
在周柏看到這裡的守軍後,有些明白回報喜訊的傳令兵,為什麼在他的誇讚下有些尷尬了。
實在是拿下沙洲城沒有難度,一百多名士卒,個個面黃肌瘦、蓬頭垢面,毫無軍人的樣子。
一問才知道,他們每天只吃一頓稀飯,別說守城,沒餓死都是萬幸。
而即便是這樣,沙洲城守軍也沒一個人願意脫離,只因後方的普通百姓更慘。
邊城郡是被遺忘的角落,朝廷、州衙根本沒管這裡,幾番天災人禍將其摧殘的已經處於崩潰狀態。
同處於沒有寧江流過的邊郡,北安郡能扛過大澇大旱,損失不大,是因為底子好,有周柏提前佈局。
那邊城郡能靠誰,只能硬抗,名義上屬於朝廷,實則中央和州衙都是半分不管。
半年前,邊城郡郡守棄官而去,現在邊城郡是幾個大家族聯合治理,也只有他們才勉強有糧食和實力,維持最基本的秩序。
在守軍士卒的口中,邊城郡只降落了一艘兵艦,並且至今還在攻打郡城。
郡裡曾想投靠呂定,希望得到援助,結果被無情拒絕。
只因邊城郡的饑荒,五十萬張嘴實在是無底洞,一旦接收,肯定會拖累呂定攻略定西的進度。
聽到周柏想拿下邊城郡,一百多名守軍不僅沒有憤怒,反而全都歡欣鼓舞想要引路。
當連綿的糧車出現在侯岡縣城外時,不發一箭,軍民便舉城而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