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若:「六哥需要行氣止痛、辛溫去寒?」
梁京白:「有備無患。」
黃清若:「……」
她再問:「除此之外?沉香佛珠還有其他什麼講究?」
佛珠的數量她懂得各種不同的含義,佛珠的材質她確實沒有研究。
從閒聊,隱隱有演變成虛心請教的態度。
梁京白倒又替她解答了:「消除煩惱障和報障。」
兩個「障」,黃清若不陌生。
這兩障,與「業障」,在佛法之中並稱「三障」。
說是我們人活在世上,所遭受到的一切災難困苦,心內各種各樣的無明煩惱,都是由這「三障」帶來的。只有破了三障,才能度一切苦厄。
真的能度一切苦厄?黃清若認為不過是佛祖給無所依託的眾生畫大餅,給眾生的一個虛無的永遠無法實現的遠大的目標。
畢竟要破除「三障」,絕非易事。
「三障」恐怕只是佛法為了推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給出的說法。
能破除的人,恐怕只存在於佛書的描述之中。
而其中關於「報障」,分「正報」和「依報」兩種。
「正報」指的是我們的身體。
我們人的身體看
起來大致相同,都長著頭、胳膊、腿等,但是相貌、體形、身體素質各不相同。
但有的人相貌端正、姣好,健康長壽,有的人相貌醜陋、難看,疾病叢生,甚至有的人是短命鬼,早早就夭亡。
種種的不同,皆源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即前世早就的因而感今生的果。
由此可判斷,梁京白應該是個不怕「正報」的人,因為他今生長得好看、身體又健康,是前世好事做多了的結果。
「依報」指的則是我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環境。
即,這個身體生活所需的條件:有的人住房舒適漂亮,衣食豐富俱足,進出交通方便;有的人住房擁擠、簡陋,衣食不周,甚至衣不蔽體,屋不遮雨,飢寒交迫。
黃清若便清泠泠地問:「我前世幹了多少壞事,今生才遭到報應。」
身體不健康,從小的生存環境又不好。
「正報」和「依報」佔了全。
梁京白沒什麼具體情緒地問:「你信前世今生?」
黃清若反問:「六哥信不信?」
梁京白說:「信。」
「……?」黃清若非常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