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的燕京官場,活躍而又焦躁,平靜中透著詭異,有的人沉默如金,有的人躍躍欲試,有的人遠遠旁觀,有的人推波助瀾……
但所有的人都明白,這詭異的氣氛終究不會持續太久的。
而停晚時分,鄭文的御書房之中,對他今天早晨下的聖旨,已然收到了上百本奏摺,雖然都是一些小官的,但鄭文還是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
他也想看看,這些底層官員對這件事的看法。
看著看著,他就發現,這些底層官員的奏摺,大多是義憤填膺,言辭激烈,但卻是言之無物,說什麼“妖妃誤國”,說什麼“陛下昏庸”,更有甚者,說什麼“陛下當速速追回聖旨,打殺妖妃,否則國將不國,桀紂就是榜樣”,讓鄭文看了是又好氣又好笑!
就這麼一件不大的事,又跟國家滅亡能扯上什麼關係,鄭文雖嘴上不說,但心裡的已牢牢的記住了這些人的名字,這些人想升官一輩子也不可能,就讓這些人一輩子蹉跎在這小官上,時刻盯著他們,不許他們犯錯,也甭管他們多努力,朕就是不升他們的官,誰讓朕是皇帝呢?鄭文心中任性的決定的。
於是鄭文喊來一個叫小德子的小太監,讓他把這些奏摺都保管起來,留作紀念。
當然了,這些奏摺之中,鄭文也就記住了三個人,一個是羅斌,一個是林辰,一個是方東。
這羅斌倒是個有意思的人,他上的奏摺,通篇都是褒義,極盡誇讚之能事,這麼多奏摺之中,唯獨他這一份奏摺有意替鄭文開脫,其中有一段這麼寫道:陛下登基之日甚短,朝中之事卻日漸甚多,官場貪腐橫生,大乾糧倉虧空,陛下之錯矣?非也,實乃先帝之錯也,陛下今加恩李殷,非是不知李殷之罪,亦不是李妃之言也,實乃是陛下恩威江南也!
這羅斌奏摺中的這段話,簡直是說到了鄭文的心裡,是個明眼人,也是個聰明人,也是個可以栽培的對像,鄭文心裡深深的記住了這個人!
而林辰的奏摺,則是言辭激烈,說這李殷罪大惡極,不該受這樣的哀榮,這種人就應該挫骨揚灰,不得好死,這簡直是酷吏的做法。又直言朝庭多事之秋,陛下不該下這樣拉偏架的聖旨,肆意的敲打江南地方勢力,這簡直是在刻意的製造南北矛盾,不利於朝庭的統治。
這人的奏摺確實是言之有物,但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風景也自然不同,他又怎麼會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但還算是個有才之人,鄭文也記住了這個人!
而方東的奏摺呢,通篇都是廢話,不偏不倚,完全持中立的態度,也就表面了一個態度的意思,鄭文能記住他,完全是因為這一百多份的奏摺中,就這麼一份態度鮮明,又是持中立態度的人。
但仔細想想,這人又何嘗不是一個聰明人呢?
對鄭文下的這封聖旨,持中立態度的人多了,但唯一上書的人就方東一個,這簡直就是在變相的推銷自己,鄭文是想不記住他,都難。
這人呢,身處社會這個大環境,總有各種各樣的機會,讓自己出人投地,但卻只看你能不能抓住!
顯然,這三人就是個中好手。不管他們用的是什麼樣的方式,不管他們的初衷如何,總之身為皇帝的鄭文終究還是記住了他們。
……
而天漸漸變黑了,而夜也更深了,一夜就這樣過去了。
新的一天就這樣來了,十月二十八日的早晨,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深秋的燕京城,也終究少不了秋的蕭瑟。
鄭文被眾人簇擁在大明宮前的廣場之上。今天,就是劉健等朝庭大員出發前往江南的日子。
看著上萬全副武裝的羽林軍,整裝待發,看著以劉健為首的前往江南的朝臣們,一身官服,雖面上不顯,但心中還是很興奮的!
這就是三百年的皇乾,這就是威威大乾,這就是朕的大乾,天朝上國,自有其禮儀制度!
當鄭文身著一身天子服飾、腰佩天子劍,走近,廣場上的武官士卒,齊齊對著鄭文單膝跪地,齊齊高呼:“臣等參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而文臣們則齊齊對著鄭文行了一個拱身禮,亦齊齊高呼:“臣等參見陛下,陛下萬安!”
鄭文見了,遂滿臉笑容,高舉著右手,從胸前往空中劃了一個孤形,右手斜指著蒼天,才大聲開口說道:“眾位愛卿,不必多禮,起來吧!大家也安!”
待眾人起身,鄭文環顧了一下眾人,方才語氣嚴肅的大聲說道:“多的話朕也不多說了,江南地區的糜爛,眾所周知,朕希望你們到了江南之後,不懼艱險,不懼困難,全身心的投入,揪出更多的江南蛀蟲,還江南一片晴天,朕在此拜謝了!”
說完,鄭文彎下腰,對著廣場上這些人行了一個拱身禮,於是廣場上的眾文武齊齊對著鄭文行禮,文官行文官的拱身禮,武官行武官的屈膝禮!
廣場上一片涇渭分明,好一個禮儀之邦,而眾人齊刷刷的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