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陽道人侃侃而談,令臺下的莘莘學子們恍然大悟,紛紛問道:
“先生,那這應試的文章該如何寫?”
“是啊,先生,多給我們講講吧。”
這些辛勤備考的書生們露出了希冀的目光,連忙哀求道。
他們哪能像乾陽道人,高作蒲團,與各位高官皆有往來,這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談起朝廷動向更是頭頭是道。
這些普通小鎮的做題家,怎能比得過他。
“一篇文章包羅永珍,蘊藏玄機,足見考生的心思,學識方方面面。”
“我神武國尊崇佛法,文章自然不能對佛門大加貶低,否則摩訶寺的面子過不去,朝廷也不敢用你。”
“可宰相大人又不喜歡摩訶寺,對佛門頗為不滿,又該如何表達呢?”
“要明褒實貶,大方向要誇讚佛法的仁慈,暗地裡則指出尊崇佛法,大興土木,靡費甚多,還能顯示出自己的一番風骨。”
“你們都是讀聖賢書,面子要過得去,總要有幾分骨頭的。”
“但要切記,這一切不是佛門的錯,不是摩訶寺的問題,當然也不能是朝廷的問題。”
“那是誰的問題呢?”一個書生困惑地問道。
只要眼睛沒瞎的人,都能看出朝廷的問題。
“當然是斗升小民既不理解佛法真諦,又不懂朝廷的良苦用心。”
乾陽道人笑呵呵地說道,讓在場的書生們頓時恍然大悟。
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這便是繡裡藏針的功夫。”
“這一次的科舉應試,既要讓王吉大人的門徒,看出你們是願意效忠王大人,但又不是那種直愣愣的,只懂得衝鋒陷陣的二傻子,他才會認真培養你們。”乾陽道人侃侃而談,書生們聽得如痴如醉。
“什麼是花團錦簇的文章?自然是要看出你們揣摩上意的水平。”
“揣摩上意四個字的功夫做深了,功名自然也就手到擒來。”
“若是你陷進去了,想寫那些所謂的千古文章,那考到死了,你也拿不到功名利祿。”
“前朝那幾位文豪,哪個科舉順利了,莫要學他們做事。”
乾陽道人各種訊息信手捏來,自然說服力十足。
“若是將來高中,全拜先生所賜!”書生們異口同聲地喊道。
“客氣了,客氣了。”乾陽道人得意洋洋地說道,這些東西也不完全是他個人的所悟所得,元陽派的香火雖然比不上法華寺,卻也是遠近聞名的道館,來往的高官說上一句兩句的真話,比讀什麼書都要有用。
大夏還曾有終南捷徑的故事,隱居深山的道士,突然就披上了朝服,當上了朝廷大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