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最後這一條官員們沒有說出來,而是假借一些社稷啊,江山啊之類的話語進行掩飾。
整個朝堂上,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支援南遷。
只有於鏈是其中的另類。
於鏈是主戰派。
他建議隆慶帝聯合王子騰抵抗一二,京中尚有滿城百姓,挑選出其中的青壯編練一番仍有一戰之力,若事不可為,再言南遷不遲。
隆慶帝聞言有些猶豫。
但很快,隆慶帝便不再猶豫。
因為外面又有急報傳來,淮陰賊水將張遠攻打津海,津海總兵毛捷不敵被俘。
這一訊息讓隆慶帝再不敢猶豫,立刻下令開始南遷。
朝廷飛快運轉起來。
這個往日裡臃腫老舊的機械此時執行的格外順暢。
南遷路線,隨行官員,皇室宗族,物資調配,車馬隨從,護衛軍隊……
南遷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而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大規模調動,各方各面都要考慮周全。
但朝廷的人才從來都不是簡單之輩。
這些官員都是從千萬人中選拔上來的頂級人才,在平日裡,他們都是因為互相掣肘才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而現在沒有了掣肘之後,所有人都為了一個目標努力,效率飛快。
再加上之前已經準備過一次南遷,很多東西都已經收拾的差不多了,因此當隆慶帝下令南遷之後,一應物資排程很快便準備齊全。
南遷之日,正值深夜,星光璀璨,飛雪滿天。
十六年來,這是隆慶帝第一次除了祭祀外主動踏出宮門。
看著陌生而又熟悉的宮城,隆慶帝想起了他以前在王府生活的日子。
那時還處於康寧盛世,太子地位穩固,他只是個閒散王爺,心中雖然憧憬著皇位,卻是遙不可及。
未曾想,太子造反,兵敗身死。
他因為年齡優勢脫穎而出,繼承了大統。
當時的他雄心壯志,立志做出一番事業,卻沒想到當他真正坐上了這個位置後,卻是這樣的憂愁勞累。
踏上鑾輿,望著將要離開的宮牆,隆慶帝心如刀割,吟道:
飛雪覆前塵,何日望歸來時路。
寒風乘月影,新月幾分似舊國。
戴權聞言不禁稱讚。
“陛下,您寫的詩,意境越發的好了!”
隆慶帝沉默著沒有說話。
真情實感,能不好嗎?
此時此刻,又有誰能懂得他內心的惆悵。
根據商量好的路線,南遷隊伍從西門出發,前往涿州,再到保府,再從保府趕往邯鄲,然後入河南,最終抵達洛陽。
這條路線避開了方永的兵鋒,因為根據戰報,方永是沿著大運河從天津過來的。
為了保密,遷徙的隊伍主要分成了三批。
第一批最為重要,是隆慶帝和皇室成員,以及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還有公侯之類的高階勳貴家族。
第二批是宮裡的一些不太重要的太監宮女,女吏,朝廷的官員和一些小貴族之類的。
他們要稍晚一些才能離開,而且沒有軍隊保護。第三批就是更小的官吏,商人,工人,百姓等。
他們要等到最後才允許離開。
隆慶帝選擇在夜間出城,儘量減小目標,防止訊息暴露。
戴權負責帶領著隆慶帝最後的力量,四千六百名御林軍負責此行的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