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之鐵騎,如風蕭蕭,所過之處,萬皆盡!
碭山,一個名為山,實則大多數是平原的一處地界。
其境內的唯一一處山脈也只有區區一百多米,實在稱不上什麼高山。
不過在這個小地方,卻實實在在的出過不少名人。
例如後梁的開國皇帝朱溫就是碭山人、漢高祖劉邦也曾在此斬白蛇起義。
卻說這一日,朝廷援軍剛剛穿過碭山,來至豐和地界。
援軍將領叫做裴源,乃是開封綠營軍副都統,如今奉朝廷旨意,領五萬大軍救援徐州;但實際上綠營兵空餉嚴重,其真實兵力只有三萬。
官軍人少,又疏於訓練,裴源早聞淮陰軍兇名,知其連克淮州、鍾吾、高郵等堅城,又正面打敗繕國公,戰績斐然,是故不敢大意,行軍慎之又慎。
也正是因此,才導致援軍行軍極為緩慢。
裴源行軍時派出大量斥候,於周邊巡探,謹防中伏。
彼時,有南北兩條路:
北路臨黃河古道,林木豐盛,難以通行。
南路是關帝鎮,乃是官道,適合行軍。
裴源本欲走關帝鎮,卻聽斥候報道,關帝鎮中人影重重,鎮中多為青壯,不見婦孺,暗藏刀兵,極有可能是敵軍埋伏之所。
裴源聽了,心中大驚,不敢往關帝鎮行軍,遂改道北路,殊不知正中吳元之計。
卻說日前,吳元在大營調兵遣將,言道:
“敵人援軍行軍速度如此緩慢,其將必為膽怯之徒!”
遂令軍中將校領一千兵馬,攜百姓民夫者若干,於關帝鎮佯裝設伏,詐退敵軍。
又道:
“官軍膽怯,見關帝鎮有伏,必改道北行。北路草木豐茂,通行艱難,可於此地埋伏一軍,三千人足以,備足引火之物,放過敵軍前軍,其糧草輜重必在後,可引火燒之。待火起時趁機掩殺,官軍必不敢戰,無需緊追,只劫官軍輜重糧草即可。”
又令一軍道:
“官軍若逃,北有沙河相阻,定往東走。東有數十里梨林,可令重騎伏於梨林之中,待敵軍至,即可衝出梨林,擊潰敵陣,驅往沙河,我等於沙河處合圍!”
眾將士見吳元排兵佈陣,條理分明,排程有方,遂紛紛應是,無一異議。
卻說裴源行軍北路,但見此地多生灌木、雜草,有半人之高,且正值隆冬,草枯葉黃,又有北風呼嘯,若是火起,定然連綿。
裴源越走越慌,其心中隱有不安,遂令斥候反覆探查。
只是周邊盡是茫茫枯草,綿延無盡,伏兵趴在草中,斥候又如何能察覺?
如此前軍率先深入,觀望四周,並未有伏兵出現,裴源心中稍安。
遂派中軍後軍跟上,裴源身在中軍,糧草輜重跟在後軍。
如此行至正中,忽聽背後喊聲震起,早望見一派火光燒著,隨後兩邊草木亦著,一霎時,四面八方,盡皆是火。
北風一吹,火勢愈猛。官軍人馬俱驚,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
淮陰軍趁勢衝殺,裴源處在中軍,四面皆是大火,八方盡是喊殺,濃煙滾滾,看不清伏兵多少,只覺無窮無盡。
當是時,哪裡還有膽子迎戰,急命手下速逃。
伏兵謹記軍師之命,並未緊追,假意追了二里遂止,轉而包抄後軍輜重,截下糧草輜重無數。
卻說另一邊,裴源奪路逃亡,知北有大河阻攔,恐敵軍在河間設伏,遂往東逃去。
一干人馬奪路狂奔,丟盔卸甲,人疲馬乏,總算逃了出來。此時的官軍數量已是大減,除去那些被燒死的、燻死的、踐踏的、投降的、走失的,剩餘之兵只有兩萬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