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得救了。公孫瓚見那少年長得濃眉大眼,威風凜凜。忙問其姓名。少年欠身答道:“我叫趙雲,字子龍,本是袁紹的部下,因見袁紹沒有忠君救民之心,特來投奔將軍。”這時公孫瓚大喜,帶著趙雲,一起回到了軍中。
由此可見趙雲本是想投靠袁紹的。後來發現袁紹不是明君。所以暫時投靠了公孫瓚。
這大概就是趙雲投靠公孫瓚的故事吧。正史上也沒有記載趙雲是怎樣投靠公孫瓚的。《演義》上則是用這一小段插曲起到了畫龍點睛之筆吧。
之後的事情大概大家也都知道了。
《演義》上有這樣一段描述。
公孫瓚還沒有和袁紹打完。第二天迎戰袁紹,公孫瓚果斷分一支兵馬給趙雲。混戰之中,趙雲率眾殺入袁紹的軍中,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這時,劉備等也帶兵殺到。袁紹大敗。
這段描述在《演義》上是有的。但是在正史上無從考證。而且《演義》後來還有下面這句話。
劉備是得知好友公孫瓚與袁紹交戰,特地趕來相助的。他一見趙雲,甚是喜愛。
從這其中,《演義》上講劉備是為了他的“好友”公孫瓚,在得知公孫瓚與袁紹交戰時,也特來助戰的。
但是正史上恰恰相反。上面也講過。劉備當時確實依附於公孫瓚,而不是好友。這點是《演義》上虛構的。
正史上講是公孫瓚派劉備和趙雲一起去與袁紹作戰的。
下來作者要簡要分析一下,劉備與趙雲是怎樣認識的?
上面也講過。趙雲是在投奔公孫瓚時認識劉備的。具體怎麼投奔,正史上沒有記載。
還有一點,劉備當時是依附於公孫瓚。而不是好友。
那麼就是說,趙雲在投奔公孫瓚後與同樣依附於公孫瓚的劉備認識劉備的。並且私下關係甚好。
回到原題。後來袁紹兵敗之後,堅守不出。不久董卓派人過來調解,公孫瓚決定班師回領地,趙雲隨行。
《演義》上還說劉備與趙子龍分別時,流著眼淚,不忍相離。
後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了,離開了公孫瓚。
正史上講的是趙雲向公孫瓚請辭歸鄉。這時正依附於公孫瓚的劉備。知道趙雲此去便不會再回來。因此握著趙雲的手,不捨得分別。
趙雲臨走前,還對劉備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
趙雲向劉備辭別說:“終究不能做有違德操的事。”
趙雲在離開公孫瓚後,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一起共圖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