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並卵!
還TM是賠錢。
其實要真說起來,《投名狀》這部電影的質量還是非常不錯的,陳可欣基本上發揮了他的最強功力,三大男神和京圈兒二代女神的表演也不可謂不賣力。
還是那句話,然並卵!
打得是夠熱鬧,可是到了那些專業影評人的口中,這片子主題不明確,一通打到底,到底要說什麼,普通觀眾沒瞧出來,專業人士也是稀裡糊塗。
納“投名狀”為的是什麼?
自然是表示結義兄弟之情牢不可破。
當然,淳樸的古人漢子們沒學過邏輯,被一個漏洞忽悠了幾千年仍然將其當成寶貝,那也是蠻正常的。
因為在這種語境下的“兄弟情誼”,其本質就是“倉促”而“盲目”的,所謂“義氣”,是以“血性”為先的,講究的是“一時興起”,鄙視的是“婆婆媽媽”。
既然“兄弟義氣”從根源上就是倉促而盲目的,那中間出點差錯,簡直是必然的。可淳樸的兄弟們偏偏想不開,非要從外部找原因,非得找外人來墊背。這就不僅僅是腦袋進水,而是一種悲哀了。
所謂道義的虛無,所謂人性的反思,陳可欣的《投名狀》一開始估計是想這麼走的,不然也不會很早就借旁白點出“結義”的脆弱性。
三人之中,龐青雲同學的動機與情義無關。但是,這只是旁白這樣說,陳導要真是按旁白所描繪的青雲同志來刻畫人物、安排情節,那本片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可是,在實際的影片裡,陳導似乎捨不得放棄“挖掘”李連潔的“表演潛力”,要“著力表現”龐青雲同志思想性格的複雜性,故而並沒有安排這個角色在“情理”上有多麼出格,無論從觀眾的角度,還是從兄弟的角度,老龐的作為,超出兄弟情的地方並不多。
誠然,和嫂子有一腿顯得不那麼道義,但並非沒有原因,誰叫人家在沒認識老趙之前就先“野.合”了一下呢,誰叫人家那一下下就有了真感情呢?
可惜陳導在表現“口頭承諾上的兄弟”與“真實的情誼”之間有些搖擺不定,他既想透過老龐的功利無情,來說明“投名狀”的脆弱與幼稚,又不想讓老龐這個角色徹底淪為反角,所以電影看似說老龐的不是,其實反而突出了老龐的無奈與真情。
殺蘇州守軍的爭執中,老龐違背的是籠統的“江湖道義”,對老趙及三人的前景還是從長遠考慮的,三人內部的兄弟“情”其實並未動搖。
即使最後殺老趙,陳導又安排了老龐一個人演哭戲,而且看起來還哭得不假,至少證明老龐並非只是利用趙、姜二人,他只是情非得已。
似乎陳可欣想要讓龐青雲表現成為一個身在局中,無法自已的性情人物,可是,這樣一來,影片的主題就亂了套。
一方面,陳導想要突出表現的“兄弟叛亂”沒了根據,因為大家還是有真感情的,另一方面,陳導想給老龐的無奈悲劇性找些根據,可惜又沒講充分,搞得大家都模模糊糊的。
其實,如果拋開影片關於“兄弟義氣”的宣傳,純粹地看片中人物在其中的作為,會發現一個更為連貫、甚至更為精妙的主題:亂世中個體命運的掙扎與無助。
但是成片的效果,陳導僅僅在老龐一個人身上“點”出了這一個角度,還不是特有力那種,而是羞羞答答、模稜兩可的手法。
似乎是想講出來,卻又不想講的太過直白,結果就是,電影本身從始至終都是模稜兩可,觀眾也看得迷迷糊糊。
到底尼瑪誰是壞人?
普通觀眾看過《投名狀》之後,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想法。
不過,雖然爭議聲不斷,可好歹有五億的票房撐著,勉強有了塊遮羞布。
可這塊遮羞布的效果如果,蘇江華作為橙天娛樂的大老闆,自然一清二楚,公司最後拿到手裡的分成,顯然不足以填補鉅額支出。
單單是請那三位男神和京圈兒二代女神,一下子就畫出去一個億。
連著兩部大製作都沒落得好,錢沒賺著,口碑也沒賺著,再看宋錚,這些年,好片一部接著一部,口碑瘋狂積累,錢也沒少賺。
蘇江華的心也徹底淡了,他終於知道,眼下的社會不是他們當年那個樣子了,也不是他能隨隨便便就能玩兒得轉了。
可是要徹底退出,蘇江華又不甘心,這兩年,他其實一直在投資拍電影,只不過,目的已經從當初要成為中國影視圈教父變得更加現實了,那就是賺錢。
所以,這才有了他和郭小四的合作。
蘇江華到底叱詫燕京城那麼多年,頭腦還是非常靈活的,眼光也很準,他選擇和郭小四合作,顯然是看重了郭小四這個人身上的話題性,以及郭小四那號稱一千七百萬的龐大粉絲群。
眼下的影視圈兒,什麼最寶貴,不是明星,而是IP,郭小四的手裡恰恰有海量的優質IP,每一個都擁有龐大的粉絲群。
《小時代》、《幻城》、《爵跡》,當然了,蘇江華是一本都沒看過,處在他這個年紀,郭小四的書看起來,簡直就是味同爵蠟。
可是這一點兒不妨礙,他看中這些IP,誰讓那麼多年輕人都喜歡呢。
蘇江華就是看準了這是一筆好生意,所以“群尊降貴”的親自到了魔都,本來按照他的想法,合作模式應該是這樣的,他出錢,郭小四出IP,然後找一個靠譜的導演,在網路一幫紅但不貴的流量明星,大家一起圈錢。
誰知道,他這邊提出合作,郭小四卻表示要自己做導演。
蘇江華當時就想讓他一邊玩兒蛋去,當然,如果四娘真的有的話。
導演那是誰都能做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