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與我為徒,是要學習我的能耐。那先得知道,什麼是學習。”
“聖人無學,唯君子可學。學什麼,學習聖人之道。”
“《論語》開篇立意的第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何謂“學”?”
“學有四解,先“聞道”,再“見道”,再“學道”,而後“效道”。”
“不聞無處學,不見無從學,不學無以學,不效無法學。”
“學字四意,由淺入深,聞聖人之道、見聖人之道、學聖人之道,在實踐中不斷“效仿”和“校對”聖人之道,而後習之!”
“又何謂之習?”
“習字(繁體)上羽下日。”
“日屬陽,雛鳥乘天地之氣遊於六合為之習,不“學”聖人之道,無以得乘天地之正氣。”
“學,得聖道之體。”
“習,得聖道之用。”
“不“學”無以成其“習”,不“習”無以證其“學”,全體而大用,這才算是“學”而“習”之。”
““學”而“習”之,必與其時,所以“學而時習之”。”
““時”者,天時,非依其時,乃與其時、時其時也。”
“因此,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就是,君子聞聖人之道、見聖人之道、在現實中不斷以聖人之道參照己身,不斷地校對精進,與天其時而天與其時,得乘天地之正氣而遊六合,行成聖人之道,如此,不亦說乎?”
……
一邊走,老人一邊諄諄教導。
語速緩慢,但極為清楚。
老人對於《論語》的解讀,與學校裡的大相徑庭,卻更加合理而且深刻。
只是寥寥數語,這位師父學問之精之深,就讓常閒心裡凜然。
他攙著老人,洗耳恭聽。
今天沒有進昨天的屋子,老人特意給常閒安排了一間屋子,靠窗擺放一張書桌,桌前是一把椅子,靠裡放著一張光板床。
老人指指書桌前的那把椅子,道:
“我專門給你配了一把椅子,這叫誡子椅,以後你就坐這把椅子聽講!”
常閒這才注意到,這把木椅的造型與尋常不同。
酸枝紅木的質地,手摸起來包漿溜光兒滑膩,椅裙前有十二枚吊珠,椅背三朵花雕祥雲拱著一面石板。
人坐上去,後背緊貼石靠,異常清涼。
誡子椅,顧名思義,指的是訓誡晚輩的椅子。
古人認為觀行止而知為人,所以特別講究立如松、坐如鐘。
這把椅子上的石靠太硌人,如果身子靠過去,背後會被磨得生疼,坐著的人必須正襟危坐,取“晝夜惕若”之意,隨時警醒,不敢鬆懈。
“我少年時也是坐在誡子椅上進學。”
老人似笑非笑,他讓常閒坐下,道:“所謂因因材施教,教之前我得知道你是什麼材料,你先坐下來琢磨琢磨,說說這誡子椅的道道。”
常閒心頭一緊,知道這算是入門考核了,他不敢怠慢,應了一聲就開始察看琢磨。
這面石靠被鑲成了橢圓鏡形,常閒用指頭叩了叩,質地很硬,而且是實心的。
按道理,這種椅子是夏天才用的,所以石質應以綿軟陰冷為主,表皮光滑,背貼上去很舒服。
可是這塊石靠的表皮皴起粗糲,有一道一道的斜走石紋,凹凸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