焗匠分兩種,一種叫常活,一種叫秀活。
常活是走街串巷給窮人服務的,老百姓家裡窮,瓷碗摔了捨不得買新的,就找人補。
從舊社會過來的老人都知道,焗匠會肩扛著一個挑子,帶著調門喊“鋦盆、鋦碗、鋦大缸”,這都是老百姓常用的幾件東西。
這種常活的工匠,叫箍爐匠,下九流。
常閒同學小時候見過的就是這類。
現在不同往日,日用瓷器不值什麼錢,壞了就換新的,所以焗瓷的常活幾乎滅絕了。
至於秀活,是專為古董瓷器修補而發展出來的。
古瓷一代一代往下傳,難免有不完整的時候,甚至有時只能找到一堆碎瓷片。
這時就需要有專門的工匠把它修補起來,而且不能光補完就算,還得保證藝術完整性,對焗瓷匠的要求更高了,不光手藝,還得兼顧藝術性。
關於秀活,在古董圈裡還有一個特別著名的故事。
南宋時期,日本有一位貴族叫平重盛,向寧波阿育王寺捐獻了黃金。
作為回禮,阿育王寺回贈了龍泉窯的一件瓷碗,備受平重盛喜愛。
後來到了室町年間,這個瓷碗被幕府大將軍足利義政得到。
可惜因為屢遭戰亂,這個瓷碗出現了幾道裂痕。
足利義政派遣一位特使,攜帶此碗來到大明,希望成化帝能再贈送一件。
可是龍泉窯經過時代變遷,已經燒不出同樣釉色的瓷碗。
怎麼辦呢?
成化帝便讓御用焗瓷匠將此碗修復,帶回日本去。
這個瓷碗上焗了幾顆豆釘,看起來形狀有點像螞蝗,於是日本人把這個瓷碗起名叫做“青瓷螞蝗絆”,成了日本最著名的茶具之一。
可以想見,焗瓷手藝,已經到了和瓷器本身同輝的地步了。
說了半晌,常閒問道:“說起來這倒是個好辦法,但是這能做秀活的焗瓷匠,怕是不好找吧?”
牟端明皺眉道:“不錯,就是因為這個,所以我剛才都沒想起來,這門手藝面兒太窄,太苦,現在瓷器修復都沒有用這個辦法的了,幾乎都是膠粘。要是真能焗好的話,勉強也能算是全品相了。”
其他幾人互相望望,暫時也沒什麼好辦法。
焗瓷這門手藝,原理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在瓷器上鑽幾個孔,再用長短不一的釘子給固定住。
但是,給瓷器鑽眼可不同於金屬。
給金銀器鑽眼,考驗的是力道,弄錯了還能回爐重化。
其中鑽孔這一道工序,最考驗功力。
給瓷器鑽孔,只有一次機會,用錯力氣就碎了,所以需要極為精細的控制。
瓷器薄而脆,要在上面鑽出一個孔來,還得保證不碎不裂,需要極精細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