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說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又有話說,事出反常必有妖。
這位就是一看門的油膩大叔,可是值不當別人又是敬菸,又是陪笑陪聊的。
“得,被您看出來了,我也不藏著掖著了。”
常閒不敢小覷天下英雄,老實道:“我不是收舊貨的嗎,看您手頭的扇子有年頭了,想上手看看……“
“我還說是什麼事兒呢,這彎得繞東三省去了,看吧看吧……“
男子挺爽快的答應。
常閒定睛一看,摺扇的品相尚佳,不失風采。
正面是觀音圖,背面是用簪花小楷書寫的《心經》。
看其款識,正反面的書畫都是出自梅蘭芳之手。
“嚯,原來是梅先生的扇子,這可是有說道了,您這是怎麼來的啊?“
“說起這扇子吧,是我們家老爺子留下的,他在世的時候啊,在津門大戲院工作……“
“那您這是曲藝世家啊,難怪剛才聽您那西皮二黃可是不錯,有板有眼的!“
“哪兒的曲藝世家,我們是看門世家!“
男子嘿了一聲,“他在津門大戲院看門,我在這兒看門!“
他拍拍腦門,特自豪,“都是看門,在津門大戲院可是不一樣。“
“原來那可是叫中國大戲院,知道嗎?是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顧維鈞先生給的地,有五層,設三層觀眾席,坐席2380個,絕對的中國第一,孟少臣先生還在那兒安裝了醜國奧地斯電梯………”
男子一臉與有榮焉的表情:“你別說洋鬼子的東西,就是皮實,就這電梯據說現在都還在使用……“
雖然常閒不是票友,津門大戲院他還是知道的。
津門大戲院在京劇行是什麼地位呢?
這麼說吧,音樂家眼中的維也納金色大廳是什麼地位,當時津門大戲院在京劇行中就什麼地位。
當時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鬚生“等各派名家走馬燈似的,那叫絡繹不絕。
行內話說什麼?
“唱紅中國,中國唱紅!“
沒在津門大戲院叫響字號,沒在那裡的舞臺得彩就敢稱角?
姥姥!
……
“三六年開幕是當時的津門市長張自忠將軍為戲院剪綵,馬連良先生主持。當時我們家老爺子就在那兒了。“
男子看得出是真正的戲迷,“爺們,聽過相聲賣站票嗎?當時那人頭烏泱烏泱的,是真的賣站票啊!“
“當時馬先生和姜妙香、李洪福、劉連榮、茹富蕙等名家合作,首場揭幕演出了《群英會》和《借東風》,後面馬連良還加演《跳加官》。”
“知道嗎?馬先生一生就演出過這一場《跳加官》啊!擱現在,別說站票,掛票也要去啊!“
他一臉神往:“我是沒這福分囉,也就我們家老爺子,打三六年開始他就在那兒,一直到退休,哪場好戲也沒落下,哪個角都熟……“
常閒也不搭話,笑吟吟的聽著,他特別喜歡聽這樣的故事,這也是一種傳承。
“你小子運道好,他孫子我兒子眼看著要結婚,被這婚房給難住了,本來想等著房價能落點兒吧,沒想到它反倒漲得邪乎……“
男子的聲音中透著無奈和落寞:“這些東西都是老爺子當年陪笑臉求來的,本來是打死也不會賣的,但誰讓做老子的沒本事呢!“
老津門人有這毛病,兒子結婚,老子得給備上房子,要不然就會被人嘲笑老子沒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