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一陣鬨笑。
正正疑惑了:“老師請我們坐,我們身為學生,豈有不謝乎?”
同學們的笑聲更大了。真是奇怪了,難道說錯什麼了嗎?
“你們笑什麼?”圓圓有些生氣的說道,“老師授予我們知識,教我們做人的道理,焉有學生坐著,老師站著的道理?”
正正接著說道:“老師,我想到了一首詩,以此來獻給老師。”
“哦?你說說看?”這麼可愛的孩子,老師不由得笑了。
“新竹高於舊竹枝, 全憑老幹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 十萬龍孫繞鳳池。”
“真是好詩!你知道這是誰寫的麼?”
正正恭恭敬敬的作了一揖,回答道:“啟稟老師,這是清朝鄭板橋的《新竹》。”
老師讚許的點著頭,道:“我們為方正同學、方圓同學鼓掌!”
“自古以來,傳道授業解惑,是老師的職責。”老師點點頭,道,“下面,我們正式上課。把書本翻到第22頁,今天,我們要學的是《古詩詞三首》,先來看這一首,這是唐朝詩人呂岩寫的《牧童》。”
老師抬頭看著同學們,道:“昨天你們應該都預習了吧?那麼,誰來解釋一下這首詩?”
同學們一個個的低著頭,恨不得鑽進書本里,,或者變小了身體,好讓老師沒看見自己。
這時候,正正畢恭畢敬的舉起了右手:“老師,我來作答。”
老師有些驚訝,她壓根就沒想讓這兩個孩子起來回答,原因很簡單,他們倆是今天剛來的,書本也是今天剛發的。但是,全班就只有他一個主動舉手,也罷,那就讓他試試吧。
只見正正將書本合上,熟練的背誦道:“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這是唐朝詩人呂岩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靜與閒適。表達了詩人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翻譯過來就是,遼闊的草原像被鋪在地上一樣,四處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晚霞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我們為方正同學鼓掌!”老師的目光中滿滿的全是讚許。
而在數學課上,便是圓圓的“天下”了。
當數學老師問同學們,有位叔叔問茵茵幾歲了,她說:“如果從我三年後年齡的2倍中減去我三年前的年齡的2倍就等於我現在的年齡。”請問,茵茵今年幾歲了?
“哪位同學能作答啊?”
他的話音剛落,圓圓便舉起了雙手:“老師,我能作答。”
“哦?你這麼快就知道了?那你上臺來吧。”
“好的,老師。”圓圓毫不畏懼,拿著粉筆在黑板上“唰唰唰”的寫了起來。
設今年x歲
x=2(x+32(x3
x=12
“相當好!”數學老師點頭讚許著,這個孩子聰明伶俐、思維敏捷,是個學習的好料。
這半天下來,老師們便在辦公室裡議論開了。
“姚老師,聽說今天你們班剛來了兩個插班生,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