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就是如此,李世民可以給李承乾定任何罪名,但是他抹殺不了李承乾建立的功勳。
李世民在弒兄逼父之後還能坐穩皇位,被後世稱為明君,就是因為他有滅突厥的大功。
現在李承乾雖然還沒有登基,但是他滅了困擾中華數百年的高句麗,是大唐人心中的大英雄。
李世民似乎也感到現場氣氛變化,不願再跟李承乾多作口舌之爭,當即冷哼一聲道:“你是有些許功勞,但這些都是你身為皇太子應該做的,朕要是對大唐沒有功勞,就不配做皇帝?
可是你天性涼薄,對父不孝,對弟不悌,對待士族和百官刻薄寡恩,大唐江山要是交給你,遲早要天下大亂,到時候百姓一樣要受亂離之苦。”
李世民說罷,還不忘朝周圍的官員看一眼,那意思好像在說:你們別忘了,他可是要把你們分封到海外的。
這是李世民敢於對有滅國之功的李承乾下手的原因,畢竟以他的眼光,一個皇帝不能得到士族之心是很難長久的。
至於歷史上他跟山東士族的那些齷齪,那屬於統治階級內部鬥爭。
李世民、李治、包括後來的武則天他們都是有貴族情結的,否則就不會一個重修《氏族志》,一個瘋狂地跟五姓七家聯姻。
這是時代限制了他們的思想,也是李承乾跟李世民的矛盾根本所在。
李承乾聽到這裡,不覺哈哈大笑道:“父皇!”
李承乾看著李世民搖搖頭,提一口氣,衝著廣場上嘶聲大吼道:“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士族門閥的天下。我一心為天下人謀福利,天下人必不棄我。”
李世民和百官根本理解不了他這句話的含義,都像是看瘋子一樣看著李承乾。
自前漢末年,為天下人謀福利的人有很多,但基本上都沒得到好的結果,最後還是那些有利於士族門閥的政策得以延續,不得士族之心,你有什麼雄心壯志都沒有用,因為沒有執行者。
雖然李世民他們總結不了那麼清楚,但是在他們具體制定政策時,一定會遵從這一條從西漢末年傳下來的鐵律。
李世民用關心智障的眼神,看著李承乾道:“就憑你這異想天開的一派胡言,朕也斷不能把大唐江山交給你。”
李承乾聞言毫不客氣地道:
“一派胡言!”
“父皇敢隨我走出承天門,問問長安城的百姓怎麼看嗎?現在承天門前就有幾萬百姓,有長安城的也有關中的。”
李世民聞言臉上神色驚疑不一定道:“無知愚民懂得什麼?”
李承乾聽了冷冷一笑,父皇眼裡的“愚民”在兒臣眼裡卻是明事理的百姓,不信兒臣下一道命令,看他們懂不懂?聽不聽?”
李承乾這話一出口,廣場上的官員立即想到與他們一同進皇城的百姓,都心裡發虛。
暗道:今日若是李承乾敗了,這些愚民必然要作亂的,恐怕整個關中都要生靈塗炭了。
很多官員想到這裡,都不由往後退幾步,離李世民遠一點。
李世民見百官這個表現,知道李承乾所說的可能是事實,而且他也知道,李承乾這幾年的政策對普通百姓很有好處。
“哼哼……”
李世民冷冷一笑,眯著眼盯著李承乾道:“一些愚民算得了什麼?朕的左屯衛有仍有數萬大軍駐紮在玄武城中,天下什麼事做不得?”
李世民這是理屈辭窮直接軍事威脅。
“陛下萬萬不可啊!”
“陛下與太子殿下縱有不協,也應說教為主,不可輕動干戈!”
……
李承乾還沒說話,臺階下的官員紛紛朝李世民行禮進諫,都怕受了池魚之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