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李承乾強行定下“關中佃租只收四成”,是有條件的。那時候,李承乾安排前一年受災的百姓在龍首原上開墾荒地,朝廷出錢,出糧,出農具。
當年,關中各地都出現了佃農嚴重流失的情況,各地豪紳迫於這樣的壓力才,勉強同意降佃租的。
並不全是因為李承乾的威風和朝廷的旨意。
現在經過幾年休養生息,關中各地佃農充足,豪紳們不再怕地租出不去,就是沒有長孫無忌廢除李承乾的政令,豪紳們自己私下裡也會提高佃租的。
現在,李承乾還沒有回到長安就要與整個關中豪紳為敵,不正是成全了長孫無忌嗎?
李承乾緩緩起身,看著眾人沉聲問道:“孤王曾在東宮批註四書,諸位可曾讀過?”
群臣不知道,李承乾為什麼突然問這個問題,相互看看沒有吭聲。
這些大臣大都看了李承乾當年批的四書,但是因為他們在看李承乾批的四書之前,三觀都已經形成了,雖然驚異於李承乾學問深厚,但是也不過是把他當成一家之言。
見沒有人說話,李承乾的臉色更加嚴肅,心裡彷彿燃著一股火,緩緩站起來,莊重地向群臣朗頌道:“……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禮記中庸》篇?”杜正倫不解地看著李承乾。
“太子殿下以為,當以至誠示天下?”郝處俊有些激動地道。
李承乾背頌的這一段是出自“四書《中庸》”,關於誠信的章節。
意思是人首先要對自己誠實,不自欺。其次要對外人誠信,不要表裡不一。
對外也要“誠”要做到“至誠不息”。
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做到以誠待之。這樣你就會形成一個“人設”,人設形成了,天下人都會認識你。
《中庸》是戰國時的文章,到了今天依舊有借鑑意義,現在經常有很多“不誠”的人設崩塌,甚至美利堅合眾國也被他們的前總統弄的“國設崩塌”。
李承乾此時背這一段,就是提醒在場的人,不要想著奇謀妙計,合縱連橫那套東西,玩不好,是要承受人設崩塌的後果的。
“唉。”褚遂良嘆口氣,放棄勸諫。
……
……
其他大臣也慢慢悟出了李承乾的意思,放棄強行辯論。
但是,他們依舊看著李承乾,想知道他到底打算怎麼做?
“孤王向來示天下以誠,既然是孤王當年定下的政令,又是有益於天下的,就該堅持到底。只有如此,天下人才能相信孤王。若是孤王對此不聞不問,天下人以為孤王為了皇位,向關中豪紳低頭,日後孤王何以取信天下?
既不能取信天下人,還將被關中豪紳視作軟弱,他們敢於更大膽地投靠長孫無忌。”
李承乾說到這裡,目光威嚴地掃一眼群臣。
“太子殿下英明。”李世績第一個站出來支援。
“不知太子殿下打算如何處理華陰縣的豪紳?”杜正倫隱蔽的看一眼李世績,向李承乾問道。
其他人也都看著李承乾,他們等著李承乾說出具體策略,然後再決定是不是跟著喊“英明”。
李承乾看一眼群臣知道他們還不放心,便直接道:“傳孤王旨意,連夜抓捕華陰縣強行補收佃租的“土豪劣紳”凡有害死人命的,明日一早,在城門口斬首。
然後,傳首關中,使關中百姓知道,孤王已回長安,凡有冤屈者可來長安告狀,孤王為他們主持公道。華陰縣令不能主持公道,就地免官,交部查處。”
這是李承乾早就想好的策略,這樣,既讓人看出他處理此事決心,使佃農敢於站出來。同時,召這些佃農去長安城告狀,還能增加自己的力量。
李承乾說罷,群臣半天沒有吭聲。
他們實在不知道,李承乾這麼做將對當前的形式,產生什麼影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