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失控,讓整個天下都心驚膽戰,但這對來說李承乾卻是一件好事。
李世民越是倒行逆施,那逼他退位就符合天理人心,越能得到天下和後世人的認可。
所以李承乾在聽到長安傳來的訊息時,又主動給了李世民一個把柄。
把他坑殺高句麗數萬降卒的事情傳回了長安城,一時輿論譁然。
朝堂上現在都是李承乾的政敵,對此多持批評態度。
民間則認因為李承乾徵高句麗致使妖道禍國,直接間接導致了皇太孫和太子妃薨逝,李承乾殺幾萬降卒也是可以理解的。
甚至有人認這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將之說成美談。
最令人不解的是李世民的態度,在接到大臣彈劾李承乾殘忍好殺的奏疏後,本該藉此重懲李承乾,他卻只是下旨斥責。
不過李世民第二天下的兩道詔令,又清楚明白地表明他廢太子的決心。
詔:兵部尚書李世民回京述職。
眾人都認為李世民這是要斷李承乾最大的幫手。
詔:聯躬違和,裁決庶務力有不逮。長安軍務至重,不可以無人鎮撫。晉王李治人品貴重歷練有成,即日起知左右屯衛軍務。
左右屯衛是太極宮的兵營,在玄武門之內,是至關重要的地方。
李世民把這兩個地方交給李治意思再明顯不過了。
於是長孫無忌等人紛紛上奏表,請廢太子承乾。
這樣的訊息傳到扶余城,李承乾聽了只是哂笑一聲,便不予理會。
“太子殿下,陛下受妖人迷惑,您怎麼不生氣啊?”旁邊的劉葵神色擔憂地問道。
李承乾聽了狹長的眼睛眯起,清瘦的臉上神色漠然地道:“天下有都知道這是亂命,孤王又何懼之有?”
李承乾說罷低頭繼續看書。
過了一會兒,李承乾抬起頭來,看著劉葵問道:“這兩天孤王沒有去營裡,傷卒休整的怎麼樣了?”
劉葵聽了忙回道:“一切都好,傷卒沐浴太子殿下天恩,得醫士悉心治療,恢復的都很快。
除了腿殘的,大概再過十餘日,就都能上路了。”
李承乾微嘆一口氣,點點頭算是知道了。
薛仁貴已經率眾去鴨綠水十餘日了,連契丹和奚族的青壯也於兩日前離開了,李承乾在這裡一原因是因為傷逝親人,無心庶務,想讓自己的身心得到休息。
另一個原因就是要等這些傷兵養傷。
想到傷兵養好傷,他也要起程去前線……,然後攜滅國之功返回長安……
想到這裡,李承乾就不能靜心讀書了,緩緩起身往外走去。
“良娣和李白他們走到哪裡,路上還平安吧?”
李承乾柱著柺杖,一邊走一邊問道:
劉葵在旁護著李承乾,回道:“算著日子快到洛陽了,路上一切都好!只是,只是陛下派程咬金去了洛陽,不但強行請走了太孫的靈柩,把燕王殿下和王方翼也帶走了。”
雖然早就知道會如此,但李承乾聽了還是心頭一揪。
他穿越以來雖然李象一直叫他“父王”,但是兩人關係更是兄弟。他把李象由一個戰戰兢兢小孩子,寵成一個意氣風發翩翩少年,他對李象的感情之深遠超,在長安的李厥。
李象對李承乾也十分孺慕,就是李承乾告訴以後會把封去荒涼海島上,也無一絲怨言。
想到李象可能在長安遭受的虐待,甚至可能失去性命,李承乾真想立即衝回長安,一腳把李世民這個混蛋踹下皇位。
旁邊的劉葵聽見李承乾“咯吱吱”地磨牙的聲,臉色有些發白,真擔心李承乾又要做出什麼事情來。
最後只是聽李承乾吩咐道:“飛鴿傳書長安,讓他們照顧好象兒,必要的時候強行救出他和王方翼……”
劉葵偷眼看李承乾神態,以為他還有話要說,只是等了半天,卻見李承乾始終沒有說出下面的話,才躬身領命。
卻不知,李承乾心裡正恨自己的無能,保護不了無辜的孩子。
不知站了多久,李承乾還是無可奈何嘆一口氣,緩緩往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