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聽了薛元超的話,很想當場下旨,同意薛元超的奏請。
不過他還是忍住了,只因為長孫無忌剛與范陽盧氏聯姻,如果他支援嚴批范陽盧氏,很容易在朝廷內部引起紛爭。
見李世民不說話,長孫無忌心裡暗笑,但也沒有出聲。
他不說話,不代表沒有人說話。
只見禮部侍郎崔敦禮走了出來,崔敦禮雖然從他爺爺那一代就遷到咸陽了,但是薛元超彈劾的的前燕博陵崔懿,是他們三百年前的祖宗。
所以崔敦禮不能不站出來說話。
“啟奏陛下,士庶婚嫁其禮不同,自古皆然,所以士族極少與普通百姓通婚,為的就是各行其禮,不相混同。
如南朝梁太子少傅沈約曾參彈東海王氏王源,嫁女與富陽滿氏曰:源雖人品庸陋,胄實參華……高門降格,雖自已作,蔑祖辱親,於是為甚。
說的就是士庶人家不通婚。
河北道各家雖傳家久遠,子孫不肖,然皆知恪守詩禮,不辱祖宗。
士庶殊禮,何來敗壞風氣之說?”
崔敦禮的話說的很剋制,一點都不牽涉其他的。只是講明我們士族跟庶人根本就不通婚,我們怎麼做都不會影響到庶人。
還引用了梁朝沈約彈劾東海王源的話,說王源雖然人品不好但是門第高貴,跟富陽滿氏結親就是辱沒祖宗。
我們這些人為了不辱沒祖宗,根本就不跟庶人結親。我們和庶族百姓既不結親,行的禮也不一樣,怎麼會帶壞風氣呢?
可是這話不免讓一些人想到一些不愉快的經歷,比如曾向高門求親沒有成功的人,聽了崔敦禮的辯白覺得像是受了一次侮辱。
當然這一會崔敦禮是想不到這些的,因為戶部尚書程名振走出來了。
只見程名振走到大殿中間,朝上鄭重一禮,然後沉聲道:“啟奏陛下,崔侍郎所言差矣,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河北道諸士族人家聲望甚隆,其行止多為百姓效仿。其致河北道上下婚嫁奢侈,乃是不爭的事實,無從辯駁。
更有甚者,此次河北道突遇旱災,數十萬百姓盡無顆粒之積,全賴朝廷救濟。
若非太子殿下近二年來強推關中廣範開墾種糧,吳王殿下又遠赴絕域徵收賦貢,朝廷府庫稍有富裕,能於此時振濟百姓。
河北諸府恐已遍地烽煙,再演隋末舊事了。
百姓全無積蓄,所因者何?
一者河北道諸士族人家窮奢極欲,對百姓敲骨吸髓,二者百姓亦效其奢,不蓄家產,不墾田地,以至於天時稍差,即成饑民。
由此可見河北道諸士族人家奢婚侈嫁,已是危及天下社稷之禍源矣。
聖天子不可不防啊!”
此語一出,滿朝譁然,無論是李世民還是文武百官都知道真出現幾十萬沒有飯吃的百姓,一定會天下大亂。
連長孫無忌也繃不住了,走出來朝李世民行禮道:“陛下,河北道諸士族婚嫁豪奢,但畢竟是私事朝廷不好過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