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沒有戰鬥力有勞動能力的,除給二十貫安家費用外,朝廷也分配草場專職為朝廷養殖戰馬,戰馬由朝廷優先高價收購,可優先從朝廷購買一定量的糧食和食鹽。
第三種是沒有勞動能力的除給予的五十貫安家費用外,留在北疆每年還可以得到朝廷草場的分紅。
最後申明,所有草場均為朝廷所有不準私人買賣,同時草場的產出朝廷有優先的採購權……”
不同於上一條,這一條政令一宣佈完立在即在下引起了轟動。
殘疾的將士都感到喜出望外,沒有殘疾的人也非高興,甚至有人在想是不是在下一場戰鬥中把自己也弄殘了。
大唐的府兵一般都是家裡的中子或幼子,對家業的繼承不佔優勢,以前受傷回去很多人過得都十分悽慘,李承乾在長安時就有所瞭解。
唐朝也確實定了一套非常好的均田令,但是執行的非常糟糕。
原因有很多首先可分田地不多,很多田地都掌握士族和豪族手裡。
其次朝廷要優先給貴族和官員分田,然後才將士和百姓。比如一個親王要分一萬畝田地,那是絲毫都不能折的,親王以下各種勳親貴戚都要分少則數百多則數千畝的田地。
然後分到普通將士和百姓時就沒有田了,要不然府兵制和租庸調稅法也不會在李隆基之前就壞掉了。
現在李承乾要給這些本身沒有什麼家產可繼承的傷殘將士分草場,這是非常激動人心的事。
說什麼故土難遷?
不存在的?
再過幾年邊疆安定漢人百姓自己就來了,所以唐朝後期杜牧詩中說:牧羊驅馬雖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
李世績扭頭看看太陽已經到樹梢上,便示意再次吹響號角,他還要宣佈對有功將士封賞。
對有功將士封賞除了原來朝廷應有加官進爵當然也是封賞草場,並且允許他們從內地招來一些無地或少地農民為他們經營草場。
河套地區有塞上江南之稱,完全可以耕種。
這一條政策宣佈完畢,數萬將士都陷入了歡呼聲中。
李世績看著下面的將士興奮樣子,心裡也是感慨良多,以前大唐打下這些地方都是給各部族經營,讓他們替大唐守邊,每年進貢一些方物就算了。
從來沒有人想到把草場分給自己的將士,現在看來這是一個多麼大的失誤啊!
然後悄悄看一眼李承乾,暗暗感嘆太子殿下是何等的智慧才能想出如此妙計!
其實是李承乾這一套是借鑑朱元璋的衛所制度,只是把衛所制度中土地歸軍隊所有最後變成將主所有,這一弊端給改成了土地歸朝廷所有由地方官府管理。
這樣就是軍政分開了。
從天不亮就被召集到李世民的營盤裡,到現在太陽都升到樹梢了,李世民還在帳篷裡沒有出來。
這讓候君集幾人心裡都有些嘀咕,尤其聽見營外數萬將士震天的歡呼聲。
李承乾的本事這一年來眾人是有目共睹的,再加上一個李世績要改變將士們想法並不是什麼難事。
看來今天的事情不能發動了。
候君集如此想著,可是又十分不甘心,這一次能得到各方支援扇動軍心多不容易!
畢竟他們也不是一個整體,這一次針對李承乾的事情有北疆當地的一些豪族,這些人一直做大唐和各部之間的生意,是最不希望朝廷插手北疆的。
還有一些是朝中軍中被李承乾冷落臣子和將領,這一次通同發難才能引起軍心動盪。又恰巧李世民和李承乾父子都在軍中,放棄了這一次以後再難有這樣的機會了。
相反只要這一次成功阻止了李承乾對各部的政策,那麼他們以後就會形成一股從朝廷到地方的勢力誰也不敢輕動。
候君集甚至想到他只要掌握了這股勢力,後續廢了李承乾再立太子他也能做個顧命大臣定策國老……
候君集正想著,就見李世民慢悠悠地從寶座後面轉了出來。
因過兩日李世民就要起駕回長安今日最主要事情就是召見各部首領。
所以李世民在寶座上坐下群臣施禮拜見後,就命內侍傳旨,開始接見各部首領。
因為前幾天李承乾已經把漠北諸部首領及其親屬殺死在城南校場,所以今天第一批朝拜李世民的是突厥五部的首領,然後是昭武九姓的長老。
這些人都被李承乾調教過的,所以都是身著唐朝官服規規矩矩地行禮,很快就過去了。
接下來就是党項諸部了,兩側文武大臣都打起精神看著這些党項人到底會不會鬧事?
畢竟李承乾昨天才殺了他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