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高句麗的太尉張溫,這個時候,也等到了自己所等待的那位人才,他原先派遣呂布前往雒陽,全然是為了此人,到此人趕到了高句麗的時候,引起了一陣雞飛狗跳,公孫瓚,呂布,董卓,皇甫嵩都是連忙離開了軍營,前往各地修整,除非此人離去,否則絕不回來。
張溫微笑著,看著面前的劉東濊。
此時以單名為貴,雙名為賤,故而,當今天子為劉東濊取了單名為默,是為劉默,字東濊,東濊之字,也是對他投效之功的嘉獎,劉東濊拱手大拜,有些感動的說道;“多謝太尉為我東濊復仇,臣從未想過,有朝一日,能夠待在高句麗之地,觀其王之屍首....”
“太尉不知,這些高句麗人,行事極惡,曾多次侵我東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臣之父母,臣之兄弟,全然死於高句麗之手,此仇此恨,臣未從敢報,太尉今日為我東濊復仇,臣實在感激,不知如何答謝..我們東濊,原先也是百姓富裕,家國太平,我東濊之魚蝦,味道鮮美,更有一種魚蝦,長著...”
“咳咳...君不必多說,我自知,長著龍鬚....”
太尉打斷了他,連忙說道:“我這番請君前來,是有要事,要君相助的...”
“太尉請言,無論何事,臣絕不畏懼,只是臣不善兵馬,不通武藝,除戰事之外,臣皆然可矣,太尉為我東濊復仇,此等恩情,臣是絕不會推辭的,若是高句麗之事,臣更....”
“君且慢....”
張溫再一次打斷了他,說道:“乃是扶余之事,我雖平高句麗,卻有扶余在邊,令我心不安,若是我率大軍退去,扶余再攻,只怕又起戰事,故而請君前來....”張溫緩緩說出了自己的目的,劉東濊認真的聽著,皺著眉頭,不時的點點頭。
“你可知曉了?”太尉皺著眉頭問道。
“臣知曉,臣這番離去....”
看著面前口若懸河的劉東濊,張溫呆愣的聽了許久,過了近一個時辰,看他也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張溫這才藉著犯困,趕忙將他趕了出去,並且告訴他,明日直接前往便可,不必再來向自己告辭,劉東濊自然又是一陣的感謝與告辭。
次日,張溫為他選了幾個最為勇猛計程車卒,護送他前往扶余。
他這番前往扶余,乃是為了高句麗王而去,顯然,大漢在攻破了高句麗之後,並沒有發現他們大王的身影,可能是逃到了扶余,劉東濊前往,便是要求扶余人交出高句麗王,若是不交,定然會引來大漢的怒火,張溫會順手將他們也一同覆滅。
若是交不出,又不想遭受張溫的攻伐,那也可以,必須要向大漢俯首陳臣,並且大漢會派出相來以管制,也就是將扶余作為大漢的諸侯國之一,由國相來進行管理,如河間國,中山國之類,不接受,便只能開戰了,這幾個士卒,經過了大半個月的痛苦煎熬,才將劉東濊送到了扶余人的那裡。
當扶余士卒看到了前來的車馬之後,驚慌失措,連忙大聲詢問道:“來者何人?”
他們用的,自然是扶余語。
劉東濊開口說道:“大漢使者劉默!以太尉之令,拜見扶余王!”
他用的竟然也是扶余之語,身邊幾個士卒瞪大了眼睛,也不懂他們究竟在說些甚麼,張溫之所以將此人找來,就是因為,在張溫大軍之中,能說扶余語的,只有高句麗的降卒,除了他們,沒有任何將領是會的,而劉東濊,他就比較恐怖了,他精通東濊,三韓,雅言,高句麗,扶余,南扶余,甚至是貴霜語....
而他言語之上的才能,也是有的,張溫信不過那些高句麗的降卒,便將他找來,讓他出使。
至於扶余人會不會在憤怒之下砍死劉東濊,張溫也並不在意,若是殺了他,自己卻是正好有機會,能夠將扶余王的頭顱砍下來,送到雒陽去!
不能砍高句麗王頭顱的這件事,讓太尉耽耽於懷。
聽到劉東濊的言語,那幾個扶余士卒大驚,又仔細的觀看了一番他們,確認前來的不到二十個人,他們這次召集了百餘士卒,將他們帶了回去,劉東濊觀察著周圍,在周圍,他們建立起了一些粗糙的防禦措施,有拒馬,有陷阱,還有些土塊築成的城牆。
這些連高句麗的軍隊都不知能否防住,在大漢軍旅面前,就完全是個笑話了,就連公孫瓚率領的驍勇營,能夠輕鬆的突破這些障礙,當然,能不能打得過障礙身後的扶余人,另當別論。
扶余人提出要收走他們的武器,劉東濊難得硬氣了一回,怒斥他們的行為,並且告知他們,大漢太尉率軍十萬,就在他們的身後,聽到這樣的訊息,扶余人也就沒有再言語了,連忙稟告他們的將領,將領又去稟告扶余王,扶余王這些日子裡,可謂是膽戰心驚。
早先聽聞漢軍幾萬人便殺得高句麗大軍崩潰,不到半月便被奪取了半數土地,他是非常的開心,覺得高句麗也不過如此,自己率五萬大軍,便能一舉平定,說不得還能奪取高句麗全部的土地,與大漢接壤,這個想法是美好的,開局也是完美的。
他攻破了高句麗後方無數城池,這些城池並沒有士卒把守,直到他們來到了王城,那一戰,高句麗王率領一萬多慘軍,便將他率領的五萬士卒打敗,殺得他們丟盔棄甲,慌忙逃離,最後僅帶著不到三萬人馬,集中在了邊界處,高句麗王又來了個追擊,他們反而被高句麗王奪取了一部分的土地。
扶余王頓時清醒了,連忙開始了準備,抵禦高句麗王的入侵,好在有著漢軍這個大敵,高句麗王無奈還軍,到現在,他還是極為的驚恐,當他聽聞漢軍使者前來,他頓時意識到,高句麗亡了,若不是高句麗滅亡,漢軍絕不會如此大搖大擺的派出二十餘人,從高句麗的領土上來到扶余。
“速速派人前往迎接漢朝大臣!!”
“不,等等,我親自去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