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 靈山之上
最終,牧靈與千機璇來到了葬佛高原的最核心地帶,也是葬佛高原最神聖的地帶,甚至對於九界佛門來說,也是最神聖的地方——靈山。
山不在高,有佛則靈,這一句話用在靈山,那再適合不過了。
在葬佛高原,高大的山峰無數,甚至有高峰直插入天宇,星河環繞。雖然說,靈山高大,但是,在葬佛高原,像靈山這樣的山峰,絕對是矮個子。然而,就是這座不是最高大的山峰,它卻赫赫有名,在這靈山之下,可謂是千萬信徒伏拜,可謂是無數高僧頌經。
靈山,此乃是葬佛高原最神聖的地方,也是帝佛寺所在之地!
放眼靈山,只見整座靈山是佛光閃爍,就算你離靈山很遠,都能遠遠看得到它,不管是什麼時候,不管是白晝還是天黑,它都依然是佛光閃爍,照亮著天地。
似乎,靈山為葬佛高原撐起了一片天地,不管是什麼時候,不管是什麼時候,它的佛光都是永存,似乎,就算是在最黑暗的時代,它都依然是佛光閃爍。
看靈山,一座座佛寺依山而建,*神聖,在靈山之上,有聖僧頌經,有八部天龍庇護,有金剛菩薩講經,整座靈山,看起來就像是天外之國,遠離經塵,遠離塵囂。不管是誰,走到靈山之下,都會讓人心生膜拜,讓人忍不住是三步一叩首,讓人忍不住永遠匍伏在這靈山之下!所以,在靈山之外,有無數信徒在伏拜,有無數人在頌經,在這裡面,有凡人,有修士,甚至是有一方霸主,乃至是赫赫有名的虛神!
在靈山之下,不管你是凡人,還是赫赫有名的虛神,都似乎變得不重要,彷彿之間,在佛前,眾生平等!靈山之上,除了人人所談的帝佛寺之外,靈山之上還有十八座寺,這十八座寺就是大家所談的四大劫空。
四大劫空,這十八座佛寺與葬佛高原的其他佛寺不一樣,這十八座佛寺屬於帝佛寺,而個浩瀚的葬佛高原,也就只有這十八座佛寺是得到帝佛寺管轄與認同的。
四大劫空,這十八座寺分別是:四聖寺、大明寺、善劫寺、業空寺。
四聖寺,就是四聖寺,它的寺廟叫四聖寺,而且,四聖寺是除了帝佛寺之外地位最高也是最強大最神秘的佛寺。
大明寺,是在四聖寺之下的大寺,由三部分組成,分別叫:大天部、大地部、大人部。這大明寺在靈山的地位僅次於帝佛寺與四聖寺。
善劫寺,則是在大明寺之下,善劫寺有六座佛寺,分別是:神劫寺、聖劫寺、賢劫寺、凡劫寺……
業空寺,則是在善劫寺之下,業空寺有八座佛寺,分別是:淨空寺、悟空寺、能空寺、心空寺……
帝佛寺下,有十八寺,只見十八寺乃是金光閃爍,佛光沖天,佛寺之中,有佛音響起,有菩薩金剛異象,恍然之間,宛如讓人覺得來到了佛國一樣。
至於人人所談的帝佛寺,它建於靈山峰頂,在那裡,只見它是佛光閃爍,但是,佛門緊閉,無人能窺得其中一二。
一直以來,都有葬佛高原的佛門已開這樣的說法,說葬佛高原佛門已開,這樣的說法,真正的意義不是指帝佛寺的佛門已開,而是指靈山的十八座佛寺佛門己開。
事實上,帝佛寺的佛門很少開過,傳說,每一個時代帝佛寺的佛門也就只開那麼幾次,甚至有傳言說,帝佛寺的佛門一世都沒開過的都有過。關於帝佛寺,這裡面有著太多的傳說了,甚至有傳說認為,就算是最無敵的聖皇都沒資格進入帝佛寺!
雖然,帝佛寺的佛門緊閉,但,四大劫空的十八座佛寺的佛門基本上是常開,當然,也有些時代,十八座佛寺的佛門是緊閉的,在此之前,十八寺的佛門就是關閉了整整一個時代之末!
“帝佛寺。”站在靈山外,遠眺靈山,牧靈不由露出了笑容。
在靈山下,有無數信徒伏拜,在靈山外,更是有很多修士強者在觀望,甚至有修士強者是躍躍欲試。
此時,不止是牧靈與千機璇兩個人在靈山之外,也有很多人在靈山之外遠眺,甚至有強者早就按奈不住,登上靈山,欲入佛門!
“十八寺雖然是佛門常開,但是,想入佛門,談何容易,業空寺的佛門都難進,更別說是善劫寺、大明寺了。”有人眺望著靈山,不由感慨地說道。
靈山,誰都能上,但是,很多人不願意上靈山待著,因為靈山的影響太大了,一旦道心不堅,就會沉入佛海。當然,也有人樂意挑戰,甚至是登門挑戰,踏入佛門,以戰十八大寺的佛法!
“還是戰師了不得,一步一戰,從業空寺開始,一直到四聖寺,現在他已經是踏入了四聖寺了,就不知道他能不能承受得了四聖寺的金剛菩薩頌經。”有一位修士不由感慨地說道。
“戰師的道心之堅,只怕在年輕一輩罕有人能比,就算是寶勝人皇他們都有所不如。”一位大賢都不由如此感嘆地說道。
“戰師是了不得,但是,墨空言也是絕世驚豔了,他去了大天寺,他這是要塑位,一旦讓他塑得菩薩位,那就更可怕了。”也有另外一個人說道。
“是呀,現在的墨空言已經夠可怕了,三聖之姿,再加上一個薩菩果位的話,那簡直就是年輕一輩無敵,誰都要退避三分!”有一個年輕一輩不由神態黯然地說道。
在當世,敗在墨空言手中的人太多了,甚至可以說,敗在他手中的人是不值得一提,只有寶勝人皇之流的人才會被人記住,否則,其他人敗在墨空言手中,那隻怕是沒有人會記住。
“薩菩果位呀。”聽到這樣的話,不知道有多少人為之羨慕。
在葬佛高原,十八大寺不止是整個葬佛高原的砥柱那麼簡單,無數修士不遠億萬裡而來,甚至是從九界各地而來,不止只是為了因為信仰佛家,並不是說,誰都會信仰佛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