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秋天的清晨,稻田裡已經瀰漫了清甜的麥香,一滴滴露珠,順著金燦燦的麥葉緩緩滴落。
一隻青牛,飽餐了露水和青草後,在清晨熹微的陽光中大腹便便的踏入了寧靜的小村莊。
“哞~”
青牛到達了牛棚,輕聲叫喚,似不想驚動附近鄰居的美夢。
萬物通靈,青牛自出生起,便與人類生活在一起,平時都是自己出去覓食,吃飽後自然會回到牛棚旁,十幾年來從無例外。
屋內老人卻是知道自家耕牛食草歸來,趕緊起身,準備將圈門開啟放牛入內。
可定睛一看,牛背上居然趴著一個五六歲大的小孩,白白嫩嫩的,正在呼呼大睡,嘴角邊上的哈喇子給流了一地。
青牛拉回了一個孩子,可不是一件小事,老人趕緊將事情告訴了村長。
村長知道後,將全村百來戶人家全都叫到了老人家裡,可眾人看過之後紛紛搖頭,表示不是自己家的孩子。
村長一時間不知如何處置,畢竟這偏僻的小山村,方圓百里都沒有人家戶,怎麼憑空就冒出一個小孩來。
於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商量對策,不想卻驚醒了孩子。
一陣驚慌失措中,孩子翻身下了牛背,一溜煙跑了。
眾人見孩子自己走了,也紛紛散去。
到了傍晚時分,村長在村頭的小亭子裡,再次見到小孩。
平時裡嚴肅認真的村長,扯了扯幹皺的臉皮,露出一個和藹的笑容問道:“孩子,你的父母是誰,身在何地?”
孩子只是搖搖頭。
“那你平時住在哪裡?”
孩子更是沉默不語,但眼角處卻閃動著模糊的淚花,顯然勾起了孩子些許痛苦的回憶。
“哎~”,村長一聲輕嘆。
“又是一個苦命的孩子,你可願來我家住下?”
老村長知道現在國內兵荒馬亂,天災人禍不斷,這小小年紀,恐怕父母已經化作了一捧黃土,不由得想起自己那離家數載,從戎不歸的孩子。
當即也不多言,拉住了孩子的小手。
孩子倒是也沒有拒絕,一老一小緩緩往村中走去。
一日後,孩子終於開了金口,告訴了村長自己姓名,唐霄,白唐的唐,元宵的宵。
自此,孩子便住在了這座小小寧靜而安詳的小山村中。
正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唐宵顯得很是懂事,本著不能白吃白喝的原則,又正逢稻穀豐收之際。
唐宵主動跑到了稻田裡,幫著其他村民收割稻穀。
雖然年紀尚小,但比竟多一個人多一份力,鄉民們很是欣喜的接受了唐宵。
春去秋來,從蛙詠到蟬鳴,短短几年間轉眼間便過去。
唐宵也從孩童長成了少年,長期幫鄉親們當免費勞動,村民們也回饋了很多的食物給唐宵,逢年過節還邀請唐宵到家裡做客,幾兩流著辣油的肥肉下肚,整個身心都得到了極大滿足的同時,身體也長得比同齡人更加高大健壯。
村長對唐宵很是喜愛,但也時常為他那時不時冒出來的奇怪想法弄的哭笑不得。
記得那一年,唐宵對自己那日漸變長的頭髮折騰個不停,在唐宵的不懈努力下,終於有一天,他在廚房力找到了一把鋒利的尖刀,對他那滿頭的秀髮伸出了魔爪。
可第二天,還沒好好感受短髮的清爽的唐宵,就被村裡的神婆抓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