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涼州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一環,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戎、崔、月氏、烏孫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
及至漢武帝時期,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擊敗匈奴,將河西走廊納入西漢版圖,自此,立河西四郡涼州為四郡刺史府,從此也打通了中原和西域之間的聯絡。《漢書·地理志下》稱: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時攘之,初置四郡,以通西域。
唐,開元二年,涼州郡府。彼時,因為開元盛世的影響,萬國來朝,絲綢之路愈加的繁華,各國之人經過涼州府前往中原,涼州府街頭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作為涼州府最繁華的賢孝街,你可以看到膚色各異的人往來不絕,路邊的茶館人影錯落,彷彿是為了襯托這盛世美景,二樓閣臺中西伎涼曼妙的身姿若隱若現,時不時傳來的西涼樂和西涼詞,更是惹得館外的人不時駐足傾聽,並附和著館內的富商大戶們鼓掌喝彩,端的那叫一個自在、快活。可就在如此繁華的地段,緊臨著有一家店。
店面不小,為三層樓閣式建築,門楣上用小篆掛著“來去閣”三字大匾,頗具古意。但是讓人奇怪的是,這家店終日門窗緊閉,外人竟無法透過門窗看到裡面的一絲景象,只有門口灑掃後留下的水漬,向旁人宣告著此地並非無主之宅,而我們的故事也是從這裡開始。
正月十四,立春。
北方的開春還是挺冷的,塞北的風起自於更遙遠的崑崙山、天山一帶,刮到祁連山腳下就像刀子一樣,街上的行人出門,皆是以巾遮面,否則稍有不慎,臉上可能就會裂出一道口子。儘管天氣依舊寒冷,但是街上的行人卻絲毫不見減少,原因無他,只因明天是三元八節裡最重要的一天:上元佳節。
上元佳節,自西漢伊始,便是華夏民族盛大的節日,是華夏傳統意義上的情人節,隋初稱為元夕,及至唐朝初年,因受道教文化的影響改稱上元節,故這天,又有“天官賜福,百無禁忌”的說法,所以在頭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採買香燭花果,以待次日,拜神祈福。
更有信佛之人,亦會於正月十四日晚上,點長明燈供養“燃燈古佛”來消災解厄、祈求平安。
傍晚時分,街上的行人逐漸減少,這時“來去閣”的門卻被輕輕的推開。屋主人剛點起一盞燈,聽聞有人推門進來,愣了愣神,轉頭向門口看去,一位身著黃色僧伽黎的僧人走了進來,屋主人見狀便又轉過頭去繼續點燈,僧人也不在意,自顧自的掩上房門,動作很輕,像是怕打擾到主人一般,隨後站定,靜靜的看著主人。
夜愈深也愈靜,僧人從進門後便在那兒一動不動,不知過了多久,主人家終於點完了最後一盞燈,看了看門口的僧人開口道:“尊駕遠道而來,殊為不易,請坐。”說罷,便來到榻榻米旁,倒了兩杯茶,僧人見狀走過來,坐在主人對面,摘下了頭上一直戴著的斗笠,斗笠下是一張年輕的面孔,或許是長途跋涉的緣故,亦或是塞北寒風侵襲所致,他的臉色黯淡無光,面焦唇燥,唯一不同的是雙目清澈明亮,神光若隱若現。
待僧人坐定,端起茶潤了潤乾裂的嘴唇,隨後又定定的看著主人。主人見狀,又給他倒了一杯茶,緩緩開口:“尊駕不遠千里來此,不會只為了討一杯茶水吧。”
僧人搖搖頭說道:“我曾於夢中,見崑崙山下,天地變色,城牆倒塌,房屋皆傾,佛國眾人流離失所,一片地獄火海景色,便自東向西而行,想救萬民於水火。但於路上遇一道人,他告訴我,涼州府內有一高人,以王朝更替作春,日月輪轉作秋,可知世間滄海桑田一切變換,可解他人輪迴之苦,所以,我便臨時改道來到此間。”
主人看了看眼前人,說道:“既然尊駕是為夢中之景而前往西方救度眾人,其心可賀,其勇可嘉,但是我又能幫你什麼呢?”
僧人指著旁邊一排排的供燈說道:“我來此間,亦是為點燈而來。”
“點什麼燈?”主人平靜的問到。
僧人站起來,向主人雙手合十,施了一禮,隨後又坐下說道:“我點燈有二,其一為凡燈,聽道人言語,您應是有大德之人,我想求萬盞燈,為我夢中那陷入地獄的數萬佛民點明西方之路,不致淪沒三塗,萬一我此去西方,夢中景象成為現實,那此番前去定是有去無回,所以早早打算,以備後患。”
“那其二呢?”主人一邊拾起木炭投入火爐,一邊問道。
“其二,是求一盞心燈。”
“此話何解?”
“我此番前去,僅是因為夢中所感,若夢中諸景皆為現實,我又當如何才可救諸於萬民呢?這一路走來我也想了一路,可終究沒有想出辦法,這也是我改道而來的原因之一,想請您為我點亮這盞心燈,解除我心中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