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舟入主臨安第二天,辛棄疾又率五萬鐵騎趕到臨安,和他一起來的還有大宋尚書左僕射虞允文。
兩年前虞允文與封舟剛見面的時候,還只是一個小小的秘書丞,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多時間,他就成為大宋朝的左相,一時間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但他並不自卑,也不怯懦,更沒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覺。
因為經過多年的官場歷練、採石大戰的洗禮,加上建康城大屠殺的反正,讓他已經脫胎換骨,心志堅定,足以擔任一國之相。
到下午的時候,王重陽率領的主力也到達,而同一天浙東各地守軍全部發表宣告,支援封舟和楊存中。
到了這個地步,大局已定,沒有一個人能翻起浪花來了。
各地的文官們,全部陷入一種惶恐和沉默當中。
尤其是有駐軍的地方。
根據封舟傳到各地的告示聲稱,文官是禍亂國家的源泉,凡是在這時候反對臨安朝廷的各地官府,一定和秦檜、万俟卨集團大有關係,可直接斬殺。
於是一向標榜“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文官們集體沉默了。
大宋朝的政治格局也大致形成。
天下正朔依舊是大宋,大宋的都城就設在臨安,遷回汴梁實在太麻煩,就不要動了。
和趙逵為左右相,由他們選拔官員。但是和四十二名戰犯有關係的大小官吏,必須全部清理。
不過中樞朝廷實際佔有的地盤也只有臨安府九個縣而已。
雖說按照相關協議,各地州府肯定會給中樞上繳一定的賦稅,但是也一定會被封舟截留,因此中樞朝廷進行了最大規模的精簡,那些莫名其妙的官職全部撤掉,一個不留。
當然,主要是藉助封舟的這次大獄,將中樞朝廷的骨幹全部清理乾淨,最終中樞朝廷成了一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六部尚書,加御史中丞和大理寺卿,以及他們各自的下屬官員。
臨安城的官員,真正成了文武百官。
數量上很符合嘛!
江淮一帶最繁華最富饒的幾塊地方歸封舟掌握。
封舟沒有在中樞擔任任何職務,為了和那些總督區別,他命令大宋朝廷自己封了一個王。
本來他的勢力主要集中在江淮,可以封為吳王。
除此之外,他收復燕雲,也可以封為燕王。
但是他沒同意。
這兩個王太厲害了,一不小心就成大業,很容易影響大宋國祚,所以他給自己封了一個寧王。
寧王好啊,成事不足嘛。
自己培養的王重陽、辛棄疾、龐勇等人,在自己地盤上給一個總督的位置。
其他地方也很快安排好了。
川陝一帶歸四川總督吳璘為主、楊政、王生兩人為輔。
王生因為龐勇的關係,掌管關中一帶,可惜他資歷、勢力和威望都不夠,只能擔任關中安撫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