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的夏末秋初,蘇景來到幽州,他在洋州刺史的位置上三年考滿,回京待選,接到妹妹蘇卿的書信後便到了幽州來。
李茂現在這裡緊缺行政人才,尤其是刺史一級幾乎無人可用。蘇卿說服兄長與其在長安那邊論資排輩慢慢苦熬,不如來幽州,幽州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李茂跟蘇景進行了一番長談,對大舅哥的能力、志向有了一個大概的判斷,他決定將蘇景安排去恆州做觀察副使,取代薛戎主持成德六州行政事務,事情沒有最後確定,卻被薛戎搶了個先,薛戎舉薦他的胞弟薛放出任恆州觀察判官,協助他主持恆州政務。
薛放在地方上轉了一圈後於元和末回到長安,拜司農少卿,去年冬因被言官彈劾行為不檢而丟官,一直在京賦閒。
薛戎內舉不避親,要求起用他兄弟,加上芩娘從中說和,讓李茂難以取捨。倒是蘇卿主動找李茂提出讓蘇景退出,理由是蘇景只做過一任洋州刺史,在任期間政績平常,主管六州政務恐力有不逮,萬一鬧出亂子反而有損聲譽,不如先讓他做一州刺史,慢慢歷練成熟,再委於重任。
蘇卿的體貼讓李茂十分感動,這個看似難解之局就這麼輕而易舉地解開了。
李茂和蘇景又談了一次,不久任其為深州刺史,希望能將深州打造成成德的模範州縣,對薛氏兄弟形成一定的制約。
蘇景一到深州就不折不扣地執行了李茂制定的重新丈量田畝政策,深州境內所有田畝重新丈量,戶口重新登記造冊,按實際田畝數繳納兩稅。
隱匿的田畝被查出徵稅,豪富人家再隱匿人口便不再有實際意義,深州的人口一夜之間增加了近三分之一。
這些人中多數無立錐之地,而淪為城市僱工和豪富人家的佃農。
重新丈量田畝,按實際田畝收稅,重新登記戶口,極大地緩解了財政壓力,減輕了小自耕農的負擔,但土地兼併仍然尖銳,貧富差距仍沒有得到徹底改善。
放棄抵抗的地方豪強們現在也是大唐的子民,地方非但不能沒收其財產,反而必須給予保護。
破解之道是官府主導招募無田流民進行屯墾,待生田變成熟田後,再以低於市場的價格讓渡於貧民。
同時訂立法規,規範土地買賣,嚴格限制豪強隨意兼併土地。
成德境內有大片的無主荒地,屯墾濟民的模式還可以維持很長一段時間,至於人稠地滿之後怎麼辦,李茂沒有細想過,蘇景也沒有深入去思考。
他們都算不得高明的棋手,只能盯著眼前兩三步去看。
呼籲裴度回朝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迫於壓力李恆終於長慶二年夏秋之交下詔徵裴度回朝。李逢吉頓感壓力倍增,為了對抗裴度帶給他的壓力,他決心跟郭韌談一筆交易,以修補二者之間瀕臨破碎的關係。
遙想當年,李全忠得裴仁勇、裴仁靜、裴仁渠三兄弟相助攻破鄆州城,建立討伐淄青第一功,坐穩了義成節度使的寶座。
裴家三兄弟卻並沒有因此鯉魚跳龍門,獲得重用,三人出身微末,只因機緣巧合被李師道火線提拔,才得以出人頭地。
城破之時,三人一為盧龍軍都知兵馬使,一為後院軍兵馬使,一為揚刀軍兵馬使,俱為淄青大將。
戰後如何安置三人卻成了一個難題,三人本是微末之人,猝然獲取高位,名不副實,若按歸正的高階將領身份予以安置,恐人心不服,但若壓低身份,按普通軍將安置,人家分明又頂著都頭、兵馬使的頭銜,於禮制又不符合。
加之後來李全忠負氣而去,裴度外放淮南,三人恰似沒了孃的孩子,處境忽然變得尷尬起來,淄青平定後,三人厚著臉皮隨班師回朝的神策軍來到長安城,隔三差五的就去吏部、兵部打探訊息,卻一直沒有得到正面回應。
一時盤纏用盡,流落街頭,混到靠乞討為生,有好事者將三人的事蹟編成唱詞,一時傳為笑談,此事不久被郭良得知。
昔日淄青發生水旱災害,裴家三兄弟、郭良同時舉兵為寇,被清海軍副使兼孤山鎮鎮扼使李茂討平,四人都曾做過李茂的手下敗將,也算小有緣分。
郭良將三兄弟接到宅中,好酒好菜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