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不給秦墨太大的壓力,盡力去做便好。
成德號稱擁兵十萬,其實真正精銳的牙軍不過五萬人,其餘都是不入流的鄉軍、寨兵,拱衛家園、補充牙軍兵員而已,不能成建制地出征作戰。
鄉軍、寨軍多老弱,鄉土觀念深重,李茂不敢輕易觸動,至於那五萬牙軍,經過分化,合組,累次內亂和混戰,現在所剩不過三萬有餘,這三萬人戰鬥力異常強勁,李茂自然不肯放過。
河北牙軍都是高度職業化的軍隊,將士以軍營為家,為當兵為業,出現了許多軍人世家,祖孫三代都在軍中的情況比比皆是,當兵不僅是一種謀生的職業更是一種生活狀態,離開了軍營他們便什麼都不是,簡直無所適從。
長慶元年推行的“銷兵政策”,只是削減了一些體制邊緣計程車卒,結果卻釀成了河北處處狼煙匪患,若是體制核心被裁撤,指不定鬧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亂子呢。
但牙軍也並非鐵板一塊,成德的牙軍以營為基本單位,不管營以上的建制如何變化,營的編制始終保持不動。
隨之而產生的軍戶制度也是成德地方的一大特色,因為軍隊的職業化,如何安置隨軍家屬便成為重中之重,關係軍心穩定,關係軍隊的戰鬥力,必須慎之又慎。成德軍制規定以營為單位,將將士家屬編作一個完整的軍戶,俗稱附營,由正營長官或副官兼任附營首長,設定類似地方縣令、里正的官吏,管理附營內部具體事務。
附營裡的軍民因常年生活在一起,彼此互通婚姻,關係錯綜複雜,形成一個封閉排外的穩固綜合體,強行以外力拆散,難度極大,風險極高。
故而歷次成德牙軍內部的整編中,都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無論怎麼分化組合,營及以下單位都始終保持穩定。
這個特點正好被李茂所利用,三萬成德軍必須打散建制,否則任誰也無法真正駕馭,既然他們只在意營以下編制的完整,那便以營為單位將其拆散開來。
三萬牙軍拆散成六十個營,分散編入其他各軍中。原營級及以下編制保持不變,人員保持穩定,附營隨正營遷移,由各軍支給營建費用。
增加三萬精兵,減少三萬對手,李茂是高興的,但成德殘破的經濟並不足以供養這支龐大的軍隊,加上王昱、王庭湊當政時為了收買軍心無節制的賞賜,恆州府庫空空如也,不僅如此,王庭湊還以兩稅做抵押,向恆州銀櫃借下天量的貸款,這些借貸若不承認,勢必會削弱李茂在成德的威信,給覬覦者以可趁之機。
幽州的財政改革初見成效,填平這個窟窿勉強也能做到,然而窟窿好填,無底洞卻是填不滿的,任由成德的亂局繼續下去,成德的財政無底洞終將會把李茂拖垮。
解決成德財政危機的根子還得從成德六州著手,李茂查閱成德戶籍得知,六州編戶人口僅十五萬戶,不敵江南一個大州,卻要供養比江南多二十倍的軍隊和官僚,足見負擔之重。
成德六州的實際人數當然不止這些,約半數人口和田畝被大戶隱匿,這些大戶與王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是成德割據後形成的特權階層,不必繳納賦稅,子弟可以在官府做官,成德的一切好處他們都要均沾,一切負擔跟他們無關,不僅普通百姓恨之入骨,便是王家也恨的口齒髮癢。
現在王家倒了,他們所依仗的官僚體系和牙軍已經不復存在,他們就像被抽掉水的河溝裡的魚,躺在爛泥上苟延殘喘。
是把這些魚從河溝裡撈出來殺掉充飢,還是留他們一條活路,逼他們做出讓步,最終達到地方的生態平衡。
顯然前者操作起來更簡單,效果也更明顯,但無疑副作用也最大。
這套做法以前在營州實行過,朱洄棄城而走,李茂沒收其一切財產,包括大量土地和人口,然後組成公有田莊,再視情況慢慢私有,讓利於民,路線圖規劃的清清楚楚,實際走起來卻無比艱難,因此孽生的大量貪腐,幾乎葬送了整個營州官場。
自此之後,李茂便變得小心翼翼,入主幽州之後,他承認了幽州本地豪富人家對土地和人口的佔有,並宣佈對合法財產給予保護,之後採取各種手段不停地給當地大戶消腫,彌合極貧和極富之間的鴻溝,保持地方生態平衡。
現在看來雖然麻煩一大堆,但總體效果卻比營州要好。
成德的環境比幽州複雜,執行這一政策的後果是什麼,李茂還不敢太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