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愕然道:“這麼說,我們豈非害了他們”
田萁道:“這就要你時時提點你的那位好兄弟,別讓他胡來。”
李茂默默點頭,忽道:“秦墨提議你兼內保處顧問,兩邊都兼職你吃得消嗎”
田萁道:“你信得過我就好,我沒問題。”
李茂笑道:“我這兄弟本質並不壞,勸勸你們家那位,遇事要冷靜,三思而後行,千萬別一時衝動做了傻事。”
和先前所料的分毫不差,王承元未能熬過上元節,便一命嗚呼,年僅二十七歲,恆州各方勢力在他死後發生了激烈碰撞,先是王承迪被人刺殺於去往節度使府的路上,繼而王昱在王士裹的支援下,公然指責習侵會和郗慶文是害死他叔父的幕後元兇。
習侵會和郗慶文則指責王士裹惡人先告狀,正是他買通了大風檔的刺客刺殺了王承迪,二人在牙將盧楨、方闖的支援下,搶先下手佔據了牙城,軟禁了莫夫人和榮夫人,囚禁了王昱,扶立王承通為節度留後,王承通一上位便下令緝捕王士裹。
王士裹自不甘束手就擒,拉隊伍圍了牙城,要求遵照王承元臨終遺訓扶立王昱為節度留後。王承通大驚,急令外城駐軍前來解救,王士裹下令封死內城城門,據險而守,城外忠於王承通的軍隊進不來城,便將內城圍的水洩不通。
駐紮在恆州城外的王士裹親信聞聽城內發生了兵變,立即拔營向恆州城進發,遇城不得入,遂下寨挖壕,將恆州城圍了個水洩不通。
一層一層互相指責對方為反逆,打的天翻地覆。
恆州風雲突變,周圍藩鎮中反應最快的是瀛莫,觀察使王庭湊傾巢而出,率兩萬精兵直指恆州城,與王士裹裡應外合,佔據了恆州內外城,將牙城圍的水洩不通,逼令王承通投降。
王承通走投無路,跪求莫夫人、榮夫人赦免其罪,兩位夫人遣使與王士裹談判,以答應王昱出任節度留後為條件,換取王士裹、王庭湊赦王承通、習侵會、郗慶文等人不死。
王士裹答應,王承通、習侵會、郗慶文開門迎王士裹、王庭湊入牙城。當日召集恆州文武將吏,宣佈王承元之子王昱為節度留後。
不意,當夜牙城內突然發生兵變,王士裹、王承通、習侵會、郗慶文皆沒於亂軍之中,王庭湊與王士裹之子王承蘇聯手出兵平定叛亂,扶王昱為節度留後,尊兩夫人如故。
恆州兵亂這才告一段落。
王庭湊率軍前腳離開瀛莫,一支盜匪便從幽州境內竄入瀛莫防區,王庭湊傾巢而出,守備力量薄弱,盜匪連佔數個城池,燒殺淫掠,罪惡滔天。
為保護瀛莫百姓的生命財產,幽州節度使李茂下令媯州刺史嚴秦會同薊州兵馬使石雄聯兵進入瀛莫,驅逐盜匪,恢復秩序。
二人得令後,率所部精銳浩浩蕩蕩殺入瀛莫鎮,三日後,石雄佔了瀛洲,嚴秦佔了莫州。盜匪無處藏身化整為零,竄逃進成德境內。
李茂又傳檄恆州,要求入境清剿,節度留後王昱回覆不必貴鎮發兵,恆州兵有能力保境安民云云。嚴秦和石雄的軍馬這才沒有南下進入成德境內。
王庭湊以李茂為徵得他同意便出兵瀛莫為由,上書朝廷申述,要求李茂立即撤兵回本鎮,把兩州完整地交還給他。李茂則辯稱王庭湊無詔擅自出兵南下,致使防地空虛,盜匪橫行,生民塗炭,為了解民於倒懸,故而派兵助剿云云。
這場筆墨官司一連打了兩個月也不見分曉,這中間,王庭湊完成了對整個恆州的控制,他本是恆州大將,在軍中故舊甚眾,威望也高,而今王昱年幼,王承蘇有勇無謀,生性好殺,不得人望,恆州向背對王庭湊十分有利。
這種情況下,王庭湊自然不想離開恆州,藉口本鎮被李茂侵佔,跟幽州不緊不慢地打著筆墨官司,人卻是老實不客氣在恆州紮下了根。
長安的李純敏銳地意識到這是解決成德的一次好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