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廳主掌全軍的軍事訓練,設兩判官主張實務,以訓練使或副使監督,訓練使一職一般由軍使、副使等高官兼任。
劉悟之前,由常木倉擔任副使,常木倉長於策劃、參謀,實際經驗不足,在軍中威信也不足,與兩名判官張盛如、梅連慶常有矛盾。
張盛如、梅連慶都是李茂當年在鄆州軍府講武堂隊官訓練所時做副總教習時的得力助手。在李茂解職之後,主持訓練過六期隊官,經驗豐富。
講武堂隊官訓練所是經李師古同意,李茂創辦的,張盛如、梅連慶皆被視為李茂的得力助手,因此李師古一死,李茂遠走他鄉後,二人的仕途便開始走坡路。
李茂在魏州豎起大旗招募天下英雄時,二人棄官前往投奔,被李茂委以重任,在軍中主抓軍事訓練。
右威遠軍的體制仿照北衙禁軍,而北衙禁軍的體制既殘留有十六衛的影子又有地方藩鎮軍的特點,十分繁複。
右威遠軍因是新建之軍,又脫胎於安東軍,體制上還是沿襲舊制,那些按規定必須設定的機構和員額也被巧妙地架空了。
劉悟出身不同,註定他比別的將領站的都高,看的都遠,眼下右威遠軍最重要的不是擴軍,而是練兵。
練兵,在任何時候都是正確的。
在劉悟的督促下,右威遠軍的大練兵活動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
李茂卻又把目光投向了未來,入京之前,他要謝彪給他做一個五年人才發展規劃,謝彪問他右威遠軍將來的角色究竟作何定位,規模保持多大時,李茂回答他說天子禁軍,一要拱衛腹心之地和皇室安全,二要有能力平定地方叛亂,御外敵於國門之外,必要時還須遠征黃沙,殲敵於未萌。
至於規模可大可小,能大能小,伸縮自如,擁有很好的彈性。
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必須大量儲備人才,更要緊的是培養造血功能。
據謝彪測算右威遠軍眼下還缺乏各類軍官近百名。
天子禁軍,待遇豐厚,職業高尚,想招募人才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嗎,但眼下長安城裡激流暗湧,舉手投足都會引起諸多猜疑誤會,一動不如一靜。
李茂只能告訴謝彪目下只能在螺螄殼裡做道場,立足挖掘自身潛力,眼睛向內看。
謝彪領會李茂的意思,不動聲色地將隊官訓練所恢復了起來,從軍中挑揀有潛力的年輕人訓練儲備。
目光向內,並不意味著保守懈怠,實際上在李茂的授意下,謝彪正按照李茂定下的強軍目標,利用二十年在吏部積累下來的人脈關係,緊鑼密鼓地為李茂物色強軍人才。
按照大唐的軍制,軍事官員的銓選和使用由兵部主持,謝彪的人脈主要在吏部,接觸的軍官不多。
“古今那些立下蓋世功勳的名將多是文人出身,我要的人才絕非單純的勇士。”
李茂鼓勵謝彪放手去甄選,他向謝彪談了自己對軍事指揮人才的要求,一共有五條:年輕,打過仗(架),出身不高,有野心,一定要識字。
按照這個要求去尋,謝彪忽然發現,自己的人才儲備庫裡符合這一條還真不多。久經戰陣的軍官多已不年輕,年輕的少年郎又未曾經歷過血雨火的歷練;識文斷字計程車子多文雅懦弱沒打過架,打架的街頭霸王又往往不識字;出身平民的年輕人若有野心的都去了邊鎮,留在京城禁軍混日子的多無遠大志向,若再加上識文斷字這一條,偌大的京城一時還真尋不出幾個人來。
這是個很有挑戰的工作,謝彪激情澎湃,決定好好露一手,以證明自己沒白在吏部混二十年。
右威遠軍想立起來尚須時日,李茂也有的是時間,但李淳要求的那隻觀世之眼卻須馬上睜開並投入使用。這個一刻也遲延不得。
打造一個忠誠高效的秘密強力組織,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和代價。
時間不等人,容不得李茂一磚一瓦去建設,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挖一個成熟的組織過來,在使用中加以改造。
李茂選定的目標是銅虎頭設在長安及周邊的組織,即西京總管轄下的整個組織。
李師道現在已經拿到了朝廷節旄,成為名正言順的淄青十二州統帥,李兢的日子想必一定十分難過。
銅虎頭長安縣管事張敬久,感念李茂對他的救命之恩,李茂離京後,對小茹多由照顧,李茂經過慎重考察,覺得此人忠義可用。
張敬久在長安多年,早已習慣了長安的生活,卻厭倦了無名無分的卑微,他渴望能出人頭地,挺直胸膛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論文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