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裴旻定然不是要他們的性命,否則也不用多此一舉用光明鹽了。
獨孤楚道:“沒想到大唐劍聖居然與安賊同流合汙,在此佈下陷阱。”
葛如亮搖頭道:“天下大會震動武林,哪怕有光明鹽,也不可能盡數擒住天下英雄。”
裴旻點頭道:“葛生說得不錯,我絕非安祿山同黨,更不想與天下英雄為敵,其實天下大會一個月前就已在陽臺觀開過了。”
三人聞言大驚,獨孤問道:“可是葉護……”轉念一想道:“難道回紇人騙我們?”
李珠兒道:“回紇人不擅作偽,我只是給他們傳遞檄文的時候故意退後了一個月。”
獨孤問奇道:“這又是為何?不過不想讓他們參加大會,不要傳信即可,何必如此大費周章呢?”
李珠兒道:“自然是為了讓前輩晚些到中原。”
獨孤問點點頭道:“當年把我們誆去朔漠的就是小妮子你,自然知道葉護會給我通風報信,我還是這個問題,如果不想讓我們回中原,不傳信即可,只是讓我們錯過大會又是為何?”
裴旻道:“獨孤丈見諒,現在還不能言明……”
獨孤問還待再問,卻忽見一個人慌慌張張闖了進來,顫聲道:“巨,鉅子,大事不好……潼關失陷了,哥舒翰大軍已然潰敗……”
大殿中一片驚呼聲,裴旻也不由得面色一變,皺眉道:“哥舒翰百戰名將,這麼快就被擊潰了?”
那報信的人回稟道:“聖人聽信楊國忠佞言,遣使催促翰帥出關與賊決戰,翰帥被逼無奈於六月初四,慟哭率軍出潼關七十里,在靈寶西原與崔乾祐決戰。”
葛如亮搖頭道:“靈寶道為高山大河所夾峙,賊兵只需派數千人預先埋伏,雖十倍與敵亦難取勝。”
那人對葛如亮所言頗不服氣,道:“翰帥大才,怎會不知這般淺顯的道理?他借漕幫上門填闕船百餘艘,橫於黃河之中,既可縱覽戰場,更可排程精銳步卒,從河上繞道伏兵背後一舉殲之。”
此人口口聲聲稱哥舒翰為“翰帥”,看來曾在西軍效力,葛如亮暗想不知裴旻的隱盟中還有多少唐軍銳士,心中奇怪口中卻道:“看來哥舒翰果然不是浪得虛名,利用漕船運兵確是一步妙棋。”
獨孤楚卻道:“漕幫與唐軍聯手,難道朔兒他們也參加了潼關大戰?”她此刻已經知道大戰的最後結局是唐軍大敗,不禁為朔湘二人擔心起來。
裴旻卻有些不耐煩地道:“既是如此,後來怎麼敗的?”
那人不答獨孤楚,向裴旻回稟道:“翰帥與副將田良丘登上北岸的山丘,率兵三萬隔河擊鼓,王思禮率精兵在南岸突擊,非但賊兵不堪一擊,中途殺出幾支伏兵竟也只一接戰便即偃旗敗退。唐軍士氣大振,十數萬大軍盡數殺出,軍陣迤邐數里。”
葛如亮再次搖頭道:“三萬人隔岸擊鼓雖然聲勢驚人,但隔著大河,一但戰事有變,無法及時馳援……敵軍既然只有幾千人,又何必全軍出擊?如此不免要中了賊子的拖刀計。”
這次那人卻未反駁葛如亮,只頓了一頓,繼續說道:“唐軍完全衝入山谷之際,忽聽殺聲震天,山上滾下無數柴草,壅塞了山路,原來崔乾佑另有伏兵,賊兵以柴草塞道順風放火,一時間烈焰沖天黑煙蔽日,唐軍士兵只聽山谷中殺聲四起,煙霧中敵我難辨,只顧胡亂砍殺,以致自相殘殺,死傷枕籍。”
獨孤問想起當年籠火城中崔乾佑以大火困住他之事,不禁捻鬚道:“不錯,這姓崔的小子很會用火。”
那人不滿地斜了獨孤問一眼,續道:“翰帥見狀,命漕船運兵渡河助戰,不想南岸軍士見敵人火攻,十分慌亂,見漕船到來,紛紛跳入河中搶著上船,亂兵實在太多,少數敢戰的精兵根本無濟於事,竟有半數以上的漕船被生生壓沉。”
葛如亮嘆道:“哎……烏合成眾,反壞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