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復說:“這步虛具體是什麼呢?”
蕭天樞說:“步虛是道士在醮壇儀式上一邊唱誦詞章一邊在儀式法壇內圍繞或面對神座旋繞遊走的動態,是透過“步虛旋繞”來表達對道教神靈的禮敬讚美和感恩的一種宗教形式。”
年復說:“步虛是道士蘸壇儀式上,旋繞遊走,是不是跟我們陰陽師,過喪事唸經時候,給轉麩子城是一個道理呢?”
蕭天樞說:“呵呵,”賀蘭山下麩子城,為度亡魂田垣橫。不著風霜不著秋,曠野輪迴點點燈。”
年復笑道:“耶,這詩做的好呀!你做的?”
蕭天樞說:“不是我做的,是我無意中看到別人做的,我也去好了,我們寧夏這邊喪葬儀式上,對先祖的祭奠與尊敬和哀思……”
年復笑道:“呵呵,說得好,領著亡魂過關闖城,也算是引渡到歸屬地了!”
蕭天樞說:“而步虛過程中所演奏吟唱的曲調行腔,傳說來自“三清天尊”或“玉皇天尊”等大神說法講道時,眾神為表達感動和讚歎,圍繞天尊步虛旋繞演奏吟誦的仙樂。而聆聽起來又確實宛如眾仙飄渺旋行虛空,故得名“步虛聲”或“步虛曲”。同時由於步虛時不僅要奏樂,還要吟唱,所以就有相應的唱詞。於是從道士信徒到官員文人甚至皇帝,都為步虛創造歌詞,這樣的文體作品就叫“步虛詞”。步虛詞大都寄託了作者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或者對修道生活的追求,亦或是從信徒的角度讚美神仙和神仙世界的美好神聖,表達了虔誠的宗教情感或者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對現實世界的i不滿。但是,這些眾多的步虛詞因為各種原因大多並未進入後世的道教儀式,為道士在步虛中所吟唱。”
年復笑道:“呵呵,我們轉麩子城也是要念經呀!用麥麩,灑出一個城,東南西北門,各自轉,由陰陽師帶領著孝子孝孫,孫男嫡女,一起帶領亡魂過酆都城,不令其迷路,走上歧途……”
蕭天樞說:“據南朝宋劉敬叔《異苑》稱:陳思王曹植遊山,忽聞空裡誦經聲,清遠遒亮,解音者則而寫之,為神仙聲。道士效之,作步虛聲。清·田蘭芳《蓬萊(袁可立別業)紀勝雜體小引》:“煌煌乎,賦駕大人詩跨步虛,行間如聞麻姑之音,句裡能發玉女之瑳。但其時之“步虛聲”腔,現已不得而知。現存各地道教儀式中的步虛音樂大多舒緩悠揚,平穩優美,適於道士在繞壇、穿花等行進中的誦唱。根據步虛音樂填寫的字詞,稱為“步虛詞”。《樂府詩集》卷七十八引《樂府解題》稱:“步虛詞,道家曲也,備言眾仙縹緲輕舉之美。”後步虛詞成為詩體之一種,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其中有帝王之作,也有文人和道士之作。中國最早的道家經典音樂當是“九歌”,“九歌”原為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中國古代神靈祀禱中有著利用歌舞以娛神的久遠傳統。更有歌舞以娛神的做法。後戰國楚地的道家學者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現在流傳的九歌。這種詩歌體錢起自道家神仙思想,可遠溯至屈原的《遠遊》。早在先秦諸子時代,隨著神仙觀念的出現,人們已大膽幻想“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
年復笑道:“不是早期並沒有步虛麼?”
蕭天樞說:“中國古代宗教和早期道教並無步虛儀式。至南朝時道士陸修靜的《洞玄靈寶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中有“步虛”一詞,指出道士的“步虛”是對天宮中神仙巡行時吟誦之聲的模仿,稱“聖眾及自然妙行真人,皆一日三時,旋繞上宮,稽首行禮,飛虛浮空,散花燒香,手把十絕,嘯詠洞章,贊九天之靈奧,尊玄文之妙重也。今道士齋時,所以巡繞高座,吟誦步虛章,正是上法玄根,眾聖真人朝宴玉京時也。行道禮拜,皆當安徐,雅步審整,庠序俯仰,齊同不得,參差巡行,步虛皆執板當心,冬月不得拱心,夏月不得把扇,唯正身前向,臨目內視,存見太上在高座上,注念玄真,使心形同”。”
年復說:“那這個,我覺得也不見得一開始就沒有,比如說沒有這種步虛形式,但是像我們陰陽師的麩子城肯定是有的,不然怎麼能帶領先人亡魂回老家呢!任何宗教形式或者是藝術,都是源於生活,是因為生活中人們的需要才會創作出這樣的東西,我覺得這應該是,步虛最一開始的演變形式……”
蕭天樞笑道:“你這說的也對,呵呵,要不是活人對先人的敬畏和心疼,怎麼可能有這種東西呢!”
年復說:“既然步虛要唱,有沒有什麼吟誦法則呢?”
蕭天樞說:“要求道士在步虛時安徐雅步,執板當心。宋代道士呂太古則在《道門通教必用集》中稱:“陸天師曰:誦步虛經詞,先叩齒三通,咽液三過;心存日月,在己面上;從鼻孔中入洞房金華宮,光明出項後,煥然作九色,圓象薄入玉枕,徹照十方,隨我繞經旋迴而行,畢叩齒三通,咽液三過。指出道士在步虛時,要用叩齒法、存念法,似乎面對神仙般虔誠優雅的旋迴而行。通常步虛次數以三匝(三圈)為基本。《度人經》全名為《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它雖不是道教中最古的經,而是晚至東晉末始出世,但它卻被後世道士奉為“眾經之祖宗。”它相當程度上奠定了南北朝後道教的尤其是其仙譜及宇宙論的面貌,唐初編篡《隋書》,其《經籍志》敘述道教原始,幾乎全以《度人經》為據。對之註釋、運用和衍演者歷代都有,原書只1卷,至宋後竟衍至61卷之多,明正統《道藏》中乃被置於首經的地位,足見其對道教史影響之巨了。”
年復說:“呵呵呵,我們麩子城也是有唸經法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