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天樞笑道:“師叔,你這也太大驚小怪了,呵呵,誰能不知道,諸葛亮神機妙算是神仙來的,再說了這些聰明過人,神仙樣的人,若不是神明下凡,又怎麼能有這種超乎與常人的腦筋呢!”
翾楚說:“師侄說得對,這樣說來師侄懂得可是比我這師叔懂得多得多了!”
蕭天樞笑道:“哈哈哈,不敢當,再怎麼說,我也是師侄,你是師叔,我哪能跟您較勁呢!不敢在師叔頭上動土,好歹還看著祖師爺的臉色呢!呵呵……”蕭天樞尷尬道。
也不知道這呂祖啥意思,非要把自己弄的在翾楚這丫頭面前抬不起頭來才可以嗎?哎!這可真是傷腦筋呀!以後自己要是說什麼話,豈不是都要受制與她了!
翾楚白他一眼,哼一聲,不與理睬。
呂洞賓看情況不妙繼續笑道:“陰陽理論用來闡述萬物執行的法則。陰陽用來闡述運動的不同方式、方向和結果。如在人體上:“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陰陽理論用來闡述生命變化規律。中國古代用生、長、收、藏來說明生命的變化形式和過程,而推動這一過程實現的力量就是陰陽[“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陰陽用來說明生命變化形式的“生、長、收、藏”。推動了生命過程的“生、長、化、收、藏”,形成終而復始的運動,這正是五行理論的內容之一。這也充分表明了五行理論是用來解釋和落實陰陽理論的。”
蕭天樞說:“如果要理解四象就不得不談五行,因為生命過程中的生長收藏是透過五行相互之間的生剋制化作用來實現的。《五行通論》中這樣描述“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生害。生克迴圈,執行不息。”;由於五行是易學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翾楚說:“陰陽理論也是用來闡述人類社會變化的根本規律。如果以上討論的問題都理解了,這個話題就不會成為問題。因為人類社會是屬於自然和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它的發展和變化必然同樣遵從自然和生命的規律。也因此,著名的易學大家邵雍就利用四象闡述了中華幾千年社會變化規律和過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陰陽理論用來闡述生命內部的制約和支援關係[這種關係是用五行理論來表達的,具體可以用以下三句話來說明:“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陰陽之氣也”(張介賓:《類經圖翼》卷一《五行通論》);“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生害。生克迴圈,執行不息。”
翾楚笑道:“師父我說的對吧?陰陽理論用來闡述生命能力的源頭。在中國古代,道家和醫家都是用“神明”來描述生命的生滅現象和能力“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長養而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傷而物亡,此之為神明。”(《淮南子泰族訓》)。陰陽正是這種生滅現象發生的原因,因此也就是用來理解生命現象的。上述五個方面代表了中國古代對天地、生命的基本看法,被《黃帝內經》歸結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呂洞賓笑道:“說的對,看樣子,假以時日,必能重登仙榜,聰慧如你,為師心甚慰……”
翾楚說:“呵呵,謝謝師父誇獎,具體登榜哪個呀?”
蕭天樞說:“師叔修道是為了做什麼?為了做神仙嗎?”
翾楚說:“為了救人……”翾楚目光炯炯有神道。
蕭天樞心中咯噔一下,心想救的肯定是天狼星君了!
翾楚說:“蕭天樞,那你修道是為什麼?”
蕭天樞笑道:“為了你吧,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從小就修道了……”
翾楚說:“為了我,少吹牛了,收到幹我什麼事了,別在這裡假惺惺的了!……”嘴上不承認,可是心裡也在想,這傢伙說的話好像是很認真的樣子嗎?所以他說的是真的嗎?可是裝修都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呂洞賓笑道:“先說修道,修道是一件最樸素的事情,我們的目的只是想延年益壽,達到所謂的“仙”的境界。我們樸素的神仙觀念,轉變為一種對於神通的追求。於是傳統的修仙方式已不能滿足人們日益膨脹的慾望。於是各種各樣的法術修煉,成為了大多數人修煉的目標。目的就是重新找回樸素的修道方式。“道可道,非常道”“大道至簡”“天機一決”等話語表明了“道”的樸素。但是,作為修道人,應道具有廣博的學識,因為“一決天機”需要有深厚的學識來理解。否則,就是給你了道法真訣,你仍然不知,甚至你會出現,懷中抱著真訣,口中感嘆法假。”
蕭天樞說:“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最樸素的道法呢?我們不得不探尋道教功修的真諦。千餘年來,我們的修道方法就是內丹術。記得曾經“隱芝”說內丹術,不如他的地仙術好。這個我不敢認同。”
呂洞賓笑道:“無論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內丹術,是道教先輩,智慧的結晶。不能因為,現代人的修煉成就,作為仙術的衡量標準。內丹術作為千餘年來,道教修煉學的最高峰,是有著身後的練養,經驗作為依據的。首先,道教的內丹術,在道學的層面上,對道教的修煉,進行了本質性,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