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島。
東京上空,3萬米處。
雖然高效能米格24,考慮到返航問題,無法飛過來。
但輕裝從簡的飛鳥I型超高音速偵察機,擁有2.2馬赫的航速,3.76萬米升限,以及1.3萬公里的飛行半徑。
其從臨時農用機場飛過來,最多需要一小時。
此時此刻。
下方的橫須賀港,北美第七艦隊駐地。
艦隊負責人詹姆斯·梅茨格中將,凝視雷達中的目標,眉頭緊鎖。
以艦載雷達的能力,肯定可以捕捉、鎖定這架‘未知偵察機’。
甚至可以動用幾枚造價124萬美刀,最高航速3馬赫,最大射程104公里的標準2防空導彈,將其擊落。
但三紅一綠四葉草的標誌,意味著它屬於三元農業。
而三元農業擁有高效能米格24。
根據第五艦隊里根號傳來的資料,那架高空高速戰機,已知最大航速達到了3.5馬赫,已知最大升限達到了3.2萬米。
這是一個非常令人頭疼的東西。
鬼知道擊落頭頂的偵察機,後續趕來的高效能米格25會不會攻擊橫須賀。
畢竟這是倭島跟三元農業的衝突,不能搞成北美與三元農業的衝突,否則倭島做夢都能笑醒。
沉思中。
北美防務總長拉姆斯菲爾德,傳來指示:禁止攻擊,儘快研究應對高效能米格25的方案。
詹姆斯·梅茨格中將,重重吐口氣,回到辦公位,拿起相關文案。
高空高速戰機確實是當前軍事領域的BUG。
因為飛行速度突破2.8馬赫,戰機與空氣劇烈摩擦,會產生等離子鞘套。
大概意思是,戰機在空氣中超高音速飛行,周圍空氣被壓縮、被加熱,在機身周圍構成一層帶電的氣體,又叫等離子體。
這層等離子對電磁波具有‘吸收’能力,可以令雷達探測波,有去無回。
雷達收不到反饋波,自然掃描不到這架戰機。
所以高空高速戰機,天然遮蔽雷達。
那麼,雷達不行,紅外探測總可以吧?
畢竟戰機超高音速飛行,會產生大量熱量,在紅外探測系統中,實屬是一個十分醒目的大型目標。
但在超高空,也就是3萬米以上,超高音速戰機一般使用滑翔,並不完全依賴持續燃燒的推進器。
並且由於飛行速度過快,它在紅外探測系統中是一個頂著‘發熱罩子’,託著發熱尾巴,猶如流星一般的東西,根本無法鎖定戰機本身。
如果戰機採用‘低可探測’引擎,那紅外探測幾乎等於失效。
再就是,高空高速戰機的飛行速度,至少一秒一公里,當紅外探測好不容易發現目標,對方早就飛出防禦圈。
當然,里根號也曾動用最先進的光學探測器。
問題是,任何探測器都有一個‘反應時間’。
鐳射照射到高效能米格25,鐳射束是點對點的直射,引導導彈去攻擊末端,資訊回饋大約0.1秒。
而0.1秒間,高空高速戰機已經飛出一百多米,鐳射束點對點直射,跟隨戰機向前快速移動,這個時候,沿著鐳射束攻擊目標的導彈,必須修正角度,才可以繼續沿著鐳射束奔目標。
試問,誰家的導彈,可以連續修正角度?
並且高空高速戰機,不是制導導彈,後者可以計算出飛行軌跡,戰機卻是飛行員駕駛,可以隨時改變飛行方向。
如此,光學探測系統也就陷入了一種迴圈,目標高速移動→鐳射追蹤→導彈修正角度→目標高速移動····
直到高效能米格25飛出北美防空導彈最大射程100公里,或者導彈因數次修正角度,自身失控,或者導彈耗盡動能。
再然後,航速3.5馬赫,一秒1.2公里,83秒衝出100公里射程的高效能米格25,完成逃離後,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