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周夢淵都在為自己順利逃脫狼鳴鎮在心裡慶幸,為欺騙了絲絲而悶悶不樂,不覺行至魔劍山北麓。
因為山高峻峭,北面很少有日照,峰上積雪幾乎是長年不化,陰森蒼茫,寒氣襲人。
此山位於華夏和突國交界之處,基本東西走向,分割南北氣候,橫穿數百里,銜接諸山,跨越黃河,各山峰均有其名。最為險峻大山之巔,名曰“魔劍山”。
此刻,馬兒步子很慢,周夢淵正舉首眺望,回憶著兒時學堂裡先生講過的一個傳說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華、突兩國為了爭奪此山,連年開戰,雙方傷亡巨大,物盡糧絕,民不聊生。
此事,驚動了各路神仙,他們從四面八方前來,聚會山頂,探討商議,最終決定,以魔劍山絕頂為界,北面屬於突國,南面劃給華夏,並做法加持仙劍一把,劍刃根部,一面刻著“日”字,一面刻著“月”字。日為火,為陽,對著南邊;月為水,為陰,面向北方,旨在平衡陰陽,扶持弱者,抑制亢乘,達到地理風水之宏觀統一,提醒人們安分守己,善待生命,豎劍於峰頂最高處,以示莊嚴,故而得名。
於每年節氣交換,即:冬至最短一天,夏至最長一天正午時刻,日月魔劍便會神奇發光,百里可見。因為陰陽有別,日字一邊是火光,即紅光;月字一邊為水光,即白光。
紅白兩光,自劍身發出,穿過石縫,耀眼而且清晰地升騰,圍繞著劍柄,相互映襯、交錯,最終化作五彩如意祥雲升騰。
每年這兩個時日,附近人們都會棄做停事,翹首觀望,然後,各種猜測,各種議論,故給日月仙劍冠以“魔”名。
果然,於百年間,兩國戰事停止,和平往來,國家穩步發展,百姓安居樂業。
至後來,雖然無有大的戰事,但小的打打殺殺越來越多,人們猜測是那魔劍功力減弱了。
周夢淵心想,至此不易,若能登上山巔,看一眼那魔劍,揭開神奇密碼多好。
“少年!少年!”
一個男子鏗鏘聲音傳來,打斷了周夢淵思忖。
朝著聲音來處瞧去,見是一位僧袍爛婁的僧人。
那僧人,身材高大,精神矍鑠,年逾花甲卻眉清目秀面色紅潤。揹著木架行囊,懷抱一疊竹板經書,看起來很吃力的樣子,大概是行路時間太長,腹內缺食欠水了。
周夢淵趕緊過去,禮拜後說道:“師傅,空山曠谷,您怎麼會獨身在此?”
“阿彌陀佛!貧僧四處傳經講佛,四海為家,走到哪裡都不足為奇。”僧人一臉平靜,語速鏗鏘而緩慢。
“來。我幫您放下東西,這裡有吃的,請師傅稍憩片刻。”
僧人微微搖了搖頭,垂下眼皮說:“這,不是東西,是經卷,是淨化靈魂勸化世人向善的真諦賢文。”
“呵呵。弟子口誤!才疏學淺。望師傅包涵。”
周夢淵趕緊解釋,拿來吃的,於一巨石,兩人平行而坐。
“師傅,您頂風冒雪夜無宿處,沿門化緣,四處講佛,有無感覺到體乏心累過?”
“要是說沒有,那是假的。但為了光大佛緣,廣種福田,普度眾生,信念會消除一切的。”
哦。信念!
周夢淵不正是憑著為十六位冤魂復仇的信念,堅強的做了許多不可能之事嗎?
“師傅所言極是。人是血肉之軀,脆弱單薄,唯有堅定信念,猶如鋼鐵,下可立地,上可頂天,信念指處,無所不為。”
老僧笑道:“既然少年有壯志凌雲之氣節,貧僧給你一件事去做。敢挑戰嗎?”
“有何不敢!小的已經死過多次了。”
“那就好。”老僧不假思索道,“貧僧經卷甚多,欲得到一挑子,以便行走方便。”
周夢淵噗嗤一笑,“這還不簡單。漫山遍野都是樹木,挑一顆堅固樹枝砍下便是了。”
“否也。如此之易事,貧僧又何必有勞少年?貧僧知道,這座山巔之上,插著一把日月劍,經年有失加持,功力大減,少年上去將它取下,可助貧僧。但,或許,對少年有用。”
“我要它何用?小的不會武功。”
雖然曾有想過上山瞧瞧究竟,但真的要做,周夢淵卻犯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