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用先和毛文龍想到的是這些,而皇帝則有一句話“軍民魚水情”。
只不過,現在說這個有點太超前。明軍的紀律在以前是很不堪的,搶掠和殺良冒功的事情沒少幹。
也就是在東江開鎮,建立武學之後,軍紀才不斷地得到整肅。因為軍法部的權力,連主帥也不得干預。各鎮軍法官更是皇帝親派,能夠向皇帝直接彙報的。
當然,軍紀即便好轉,離皇帝心目中的人民軍隊也相差甚遠。
遼東重建,皇帝就是想把軍隊再打造一番,與老百姓的關係更密切一些。
當然,軍隊不管是耕種,還是修路建屋,都有功勳點記錄,或是優惠政策鼓勵。比如耕十畝給一畝,或給家屬,或在退役時一併計算。
所以,軍隊不會有牴觸和磨洋工,毛文龍也覺得肯定能超額完成規定的數量。畢竟,任務完成的好,上可對朝廷,下對將士也有利。
“多謝毛帥。”吳用先得到了承諾和保證,拱了拱手錶示謝意。
不管是誰統率遼東軍隊,都必須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吳用先對此很是確定。但事前溝通,也很必要。文武不和,皇帝可是看得很重,絕不允許。
“吳大人客氣了。”毛文龍拱手還禮,覺得算是過了吳用先這一關,皇帝應該能夠滿意。
軍政分離,看似讓武將擺脫了文官的抑制。可實際上,最終的軍餉糧草還是要地方上來解決,也就是變相地控制。
從東江開鎮,軍事指揮、餉糧、軍法便是各自分開,形成了制約的關係。
現在,隨著遼東的重建,毛文龍能夠預料到餉糧這塊,會逐漸歸到地方官員手中。
剋扣想必是不大可能有的。皇帝一直在提高軍人的社會地位,有這樣的態度,想必沒有哪個文官敢違逆。
但遲延卻也說得過去,只要有合適的理由,比如歉收,比如有其他的困難,朝廷也不會降罪。
總之,處好關係是有利無害的。這一點,毛文龍倒是看得很清楚。
其實,吳用先和毛文龍也是一樣的心思,皇帝更是耳提面命過。只要把遼東治理好,前途光明,他也是這樣的目標。
更重要的是,吳用先知道自己被皇帝任命為遼東巡撫的原因所在,那就是有自知之明。
讀過兩本兵書就覺得自己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就覺得自己應該在武人之上。就象王化貞,覺得自己了不起,最後也是被自己的自大害了性命。
敢稱自己文武雙全,且是真材實料的,熊廷弼算一個。既是武舉人,又是文進士。上馬管軍,下馬治民,誰敢說不是呢?
可在吳用先看來,正是老熊文武兼備,他才多半不能留在遼東。
道理很簡單,真正的文武全才,還鎮守邊疆,皇帝能放心嗎?
“聽說萬歲要改爵位授予的制度,不知是真是假?”毛文龍和吳用先又商議了一會兒,才試探著詢問。
吳用先微笑頜首,說道:“本官也不知詳細,但萬歲確有此意。”
毛文龍的眼睛亮了一下,也不再加細問,轉移話題,和吳用先又聊了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