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遼民重新安置在遼西、遼南,既能就地生產,減輕駐軍對後勤運輸的壓力,也彰顯出皇帝和朝廷對於平遼的信心。
之前盡遷戰區百姓,皇帝可是打著愛民恤民的旗號,不忍大明子民遭到戰火的荼毒。
現在把解救出來的遼民妥善安置,則在明明白白地表示,建奴已經打不過來了,明軍有信心禦敵於光復區之外,有信心保護光復區的百姓。
可也不是全部的光復區都安置百姓。廣寧地區就是軍管,還有遼南的部分地區,以及鎮江堡周邊,主要就是還不算穩固的地方。
即便如此,錦州、寧遠、金州、復州、鐵山、義州這些地方,安置十數萬遼民也是綽綽有餘。
這十數萬遼民主要是從復、蓋兩州解救出來的,歷史上劉興祚反正失敗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被建奴屠戮。
東江軍這邊的煽惑策反也一直在進行,不時有遼民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建奴統治區,積少成多,人數也是不少。
別人視這些身無長物的百姓為負擔,朝廷卻盡其所能地接收並救濟他們。海上運輸連續不斷,漕運的糧食物資也轉到登州和天津,再跨海運輸。
投入是巨大的,即便是朝廷財政已經有了很大改觀,皇帝還緊著劃拉,可總體上還是比較緊張的狀況。
當然,這是沒有動用皇家內帑的情況。不是皇帝沒有私房錢,而是不到萬不得已,朱由校不想給戶部養成那個壞習慣。
那麼大的帝國,世界第一也不是吹噓,竟然會支應不起一場區域性的平叛戰爭?嗯,就是兩場、三場,也不可能拖垮明帝國呀!
這是正常的想法,儘管要實現也很不容易,但朱由校知道光靠內帑貼補,絕不是長久之計。
平遼,平奢安之亂,固然消耗巨大。
可到了小冰河期的高峰,大半個國家都要災患頻繁,成百上千萬的百姓陷入饑荒,所需要的糧食物資恐怕更多。不把朝廷的財政捋順,怎麼渡過災荒?
先不管皇帝怎麼籌措物資,怎麼多方斂財,老百姓的日子還是要過,且要簡單許多。
剛被安置的遼民,甚至是還有正在趕往安置地方路上的百姓,顯然是忐忑不安,或者是勞累辛苦的。
而已經在遼東沿海島嶼,以及遼南等穩固地區安家的遼民,卻已經安穩安心,日子也是越過越好。
安穩安心是因為明軍越打越強,已經將建奴逼回內陸,基本構不成威脅。
比如旅大,由於明軍把防線向北推到復州,這裡好象就成了後方。雖然建奴未滅,但和遠在京師的百姓一樣,都有遠離戰亂的感覺。
藍色的天空上,幾朵懶懶飄動的棉花團似的白雲。河水輕輕蕩起微波,碧綠的水色,又增添了倒映於水中的浮雲的顏色。。
英子跟在爹爹推的板車後,踏上了木橋,離家裡又近了一些。
英子爹臉上帶著笑意,這一趟又賺了些錢,他盤算著給女兒預備的嫁妝又能添上多少。
他雖是土裡刨食的莊稼漢,卻還有幾分小聰明。
看準了軍隊駐紮需要大量的蔬菜,看準了軍隊對老百姓也不強買強賣,他把分到的土地大部分都種了菜蔬,只有一小部分種了官府要求的番薯。
蔬菜長得快,只要勤澆水,勤除草,再加上點農家肥,可比糧食作物的時間短,見效也更快。
當然,英子爹的決定也冒著風險。當時的農戶,誰不得種出差不多夠自家吃的糧食,剩下的田地再考慮其他的作物。
你不種糧食,光靠買的話,到底不保險。糧價上漲還在其次,要是因為什麼意外原因斷了糧呢?
就說現在的旅大地區,糧食是配給制的。軍隊自然是優先供應,老百姓呢,只能按家中人口得到限定數量的。
等過了秋收,分到土地的農戶,連配給制也要取消。除非遭到了大災難,才能指望朝廷的賑濟。
“不是有番薯嗎?”英子爹對於女兒的疑慮,再次笑著解釋道:“聽說那東西產量可高了,夠咱倆吃的。”
英子翻了翻眼睛,說道:“光吃番薯哇?不喝粥啦,不蒸饅頭啦,過年不吃餃子啦?”
英子爹嘿嘿一笑,說道:“俺就不信了,有錢會買不到糧食?商鋪裡不賣,咱買農戶的,買鄉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