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雲飛接過話茬:“現在,我們最好的學習榜樣就是龍山人。他們是古人,也是我們的祖先。雖說他們在這裡的生活方式和我們大相徑庭,讓人覺得很奇怪,但畢竟他們比我們先來到這裡,積累了豐富的生存經驗,這些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嘎子葉青卻不以為然,撇了撇嘴說:“那有什麼好學的?我們怎麼說也比他們先進得多,腦子也比他們聰明。”
曲木戈武在一旁反駁道:“那可不一定,你看他們能把那些巨型動物指揮得服服帖帖,你能做到嗎?”
“這……”葉青一下子被問得啞口無言,滿臉漲得通紅。
馬文庸沉思片刻,說道:“我看我們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長,主動去適應這裡的生活。不管將來會怎樣,當下最重要的是先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好。”
班瑪多吉也點頭表示贊同:“對,活在當下,先解決眼前的生存問題。”
陳苗苗靈機一動,提議道:“我們應該組建一個綜合資訊處理中心,利用現有的一些裝置,建成一個多媒體數碼港。這樣就能隨時連線白堊紀和二十一世紀,既能處理各種資訊,又能收集和整理中生代動植物和地質氣候的資訊,建立一個完善的資料庫。”
傑美青緣對這個提議讚不絕口,誇讚道:“這才是現代人該有的聰明才智。”這話讓陳苗苗心裡樂開了花,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
很快,營地就建設得有模有樣了。除了供大家住宿的帳篷外,還專門劃分出了幾間功能不同的帳篷。
一間用作指揮部,便於統籌安排各項事務;一間作為多媒體數碼港,承擔起資訊處理和資料收集的重任;一間是火房,解決大家的飲食烹飪問題;一間打造成男女洗浴中心,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還有三間用作後勤補給倉庫,存放各類物資。其餘的就是大家的宿舍。
班瑪多吉和曲木戈武在營房的後面展開了太陽能板,不一會兒,電池板就開始源源不斷地輸出動力,為整個營地提供了穩定的能源支援。
馬文庸鄭重其事地把一塊不大的小木牌安在了多媒體數碼港的門上。
嘎子葉青走過來一瞧,上面寫著“陋室”兩個字,不禁嘟囔道:“裝置室就是裝置室,還整什麼‘陋室’不‘陋室’的,搞得這麼文縐縐的!”
陳苗苗“哈哈”一笑,解釋道:“嘎子哥,你沒聽人家聖人說嘛,‘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年輕的斯南佳旺自認為看透了其中的玄機,在一旁插嘴道:“我知道,你是說只要是你住了,房子就不會漏,對吧?”
馬文庸也不搭理他們,只管專心寫字,嘴裡還唸唸有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高欣欣走過來說:“他這是在說自己是仙,是龍呢!”
葉青一臉不信:“就他?還能成仙?成龍?”
苗苗耐心地解釋道:“嘎子哥,人家說的是古代的一位詩人,叫劉禹錫,他曾經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寫過一篇《陋室銘》。”
斯南佳旺常年生活在大山裡,對這些文化知識知之甚少,此刻卻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忍不住問道:“《陋室銘》是什麼呀?”
苗苗興致勃勃地和著馬文庸背誦起來:“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高欣欣、傑美青緣也受到感染,紛紛加入進來:“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看著這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馬文庸深受感動。在這個遙遠的白堊紀時代,居然還有這麼多人銘記著中國傳統文化,實在是難能可貴。而斯南佳旺由於接受的教育有限,還是不太明白,於是馬文庸便耐心地給他詳細解釋起來。
包曉彤對斯南佳旺說:“別理他們,什麼陋室不陋室的,這就是白堊紀的第一間數碼小屋。”
耗子鄧達也跟著湊熱鬧:“我說嘛,馬博士就是把自己看得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