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場盛滿了探索、掠奪、侵佔和殖民的‘盛宴’之旅,持續了整整萬年之久。
期間不知有多少冒險者和航海家死在了蒼茫宇宙深處,同時也有更多的落後斷道文明被殖民、奴役、販賣,甚至滅族。
而待‘宴席’將要散場之際,一群七拼八湊乘坐著老舊飛船的星際採礦者隊伍才姍姍來臨,降落在了德魯迦納星球上。
這群早期的採礦者們在經過細緻考察後,很快就發現了那一片【居住層】,以及星球那一層厚達兩萬多公里的天然靈晶態金屬氫。
於是他們大膽建造了一座簡陋而寒酸的漂浮型多功能採礦平臺,專門從德加魯納深處採掘出這種高能物質——蘊含著極高能量密度,可用作星際航行燃料的靈晶態金屬氫。
雖然這種礦產資源嚴格來說並不算特別珍貴,但勝在產量極大,採掘又方便,運輸儲存也比較容易,所以總體上還算獲利頗豐。
於是在經歷多年之後,這座小小的採礦平臺越做越大,功能也越來越繁複。
最終,就形成了最早的景元城。
悠悠數萬年,在經歷無數代人的修繕與升級之後,景元城已成為一座被多組巨型反重力裝置穩穩固定,高懸於德魯迦納星球色彩柔和的厚重雲層中的漂浮型巨大城市。
這座城市,生活著來自於星空各處的十五個智慧物種,通用語言達數十種,總人口也達十億之多。
他們彼此交流著科技與文化,讓技術得以飛躍式的發展。
而從高處看去,景元城呈現的是三葉草形狀。
兩片小葉,一片大葉。
這也代表著景元城的三個不同的大型居住區域。
西南、西北區域,以及面積最廣闊的東部區域。
在西南部液態區域,生活著三種水生物種。
這些體表溼滑的智慧物種多數使用外露神經束對接來進行資訊交流。
他們擅長於利用自身獨有的流體干涉類超能力,配合精密怪異的液體科技去催生‘種植’一株株天然靈晶態鈷元素簇叢。
在季度性採集後,這些水生物種會將一株株晶態簇叢透過高壓水刀來進行切削打磨,從而製作成各類首飾、掛件、擺件,以此販賣獲利。
自然界裡的原生鈷元素具備強烈的放射性,對常規生命有害無益。
但靈晶態鈷元素簇叢放射線輻射場,卻神奇般擁有著強烈滋潤碳基、硫基、氨基、矽基、氮基等多種智慧生物軀體與靈魂的作用。
尤其在室內或場所之中擺放多組大型簇叢擺件後,更是能明顯影響周圍靈氣的相干度,使其小幅度上升,從而利於智慧物種自身的靈氣汲取與錘鍊。(靈氣相干度設定詳見82章)
而在西北部氣態區域,卻有著一種低密度變溫氣態生命體族群存在,他們是建立這座景元城的那批古老星際採礦者的後代,專職採掘位於星球內部的天然靈晶態金屬氫礦產。
相比於祖先,這些氣態智慧生命的採礦技術在本質上並無不同,只是在採礦的規模、效率,以及工具上迭代最佳化了許多。
無論從從礦產的抽掘處理和甄選分裝,還是礦產的冶煉加工與深加工,以及最重要的維持儲存都非常高效和便捷。
與那位於西北城區後方的產業陣線不同,氣態生命們真正抽掘靈晶態金屬氫礦產的採掘區域,是位於三大城區的中心連線處。
在那裡,景元城體腹部中央最下方有一座上寬下窄逐步過渡成倒懸白色尖塔形狀,體積可比擬山脈般大小的巨型建築區域。
這座龐大建築中,安裝佈置著一百二十八對大型牽引波束髮生器。
這些龐大裝置發射的巨型牽引波束有著多重作用:一是將景元城邦固定在德加魯納大氣層‘薄薄’的生物居住區之內;二是將靈晶態金屬氫從深邃的地層中抽出並引匯入西北城市後方大型精煉和儲存裝置;三是將外界大量熱量帶入城中熱能轉化器陣列,為整座城市提供額外的能源使用以及動力支援。
而在倒懸尖塔最末端最尖銳處,則連線著一條纖細的獨腿支架,這條潔白支架的總長度達到了數萬公里,貫穿一千多公里厚重大氣,以及兩萬八千公里深的液態氫海洋,直入德魯迦納星球靈晶態金屬氫‘地幔’層之中。
牽引波束就是透過這條深藏高壓細管的獨腿支架來進行抽掘靈晶礦產的。
這一系列工作看似複雜艱難又大費周章,但和那批早期採礦先驅者相比,現今的氣態生命們已經省時省力了許多許多,更多的工作都是全自動化的,根本用不著他們多費力費心。
和祖先比,他們是幸福的。
實際上,對於對生活在景元城的氣態生命以及諸多智慧族群來說,挖礦這項工作並不難對付,真正難對付的是這顆星球過於磅礴厚重的大氣層中經常性形成並四處橫行的強烈風暴。
這些一經誕生就勐烈翻滾席捲千里萬里的龐大風暴,時常會侵襲景元城。
於是長久以來,為了保證這座巨大城市在風暴中能夠巍然不動,一座巨型風洞被建立在了連結三大葉狀城區的城市中央,並一直延伸到城市腹部底端那根長長細細的單腿支架上端。
這座巨大的猶如深淵般時時刻刻狂風呼嘯的大裂口,可以使穿過景元城的危險狂風持續性的轉向,並幫助景元城獲得巨大動力和龐大的力學支撐,還可以充當城市垃圾傾倒系統。
記憶圖景中,穆蒼的‘目光’離開氣態液態兩大城區,跨越那座天坑般的風洞,就來到了景元城最遼闊的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