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認為李母的做法沒什麼不對的,畢竟事分緩急輕重,自然是正事要緊。
於是李言便對著李父勸慰道:
“爸,老媽說的確實有道理,您釣魚的機會、以後多的是,也不用急在這一兩天的,我看您還是聽她的,今天就算了吧。”
李言也能理解李母的想法,畢竟這些年過來的時候,李言一家的生活過得也不是很如意。
所以自然沒能怎麼幫襯過家裡的親戚,更不要說給大家買過什麼東西了。
也是近段,因為兩位老人的身體不是不好,所以李言一家才把倆位老人接上來的。
不管怎麼說,哪怕李言一家的生活過得再怎麼不容易,但是那也是在城裡,勉勉強強能混個溫飽。
無論怎麼說,都要比在鄉下每天面朝黃土、背向太陽,還吃不飽、穿不暖要好上太多了吧。
所以長期以來,李父和李母心裡不內疚才怪。
但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自從李言工作之後,家裡的情況富足多了,再加上李言一家決定回鄉下過年,所以於情於理都應該多買一些東西帶回去,也當作補償。
做人不能忘本,更何況還是最親近的人。
所以李母的這番行為,李言是非常的支援的。
不然以李言一家現在的情況,都沒有為自己的親人考慮,那於畜生有何區別。
再說俗話說得也好,富貴不還鄉、等於錦衣夜行。
現在李言漲本事了,也該回去給家族漲漲臉面了。
李言這個家族,除了兩位老人,就是李父五兄弟姐妹,在往下、李言下面還有兩個堂妹,和幾個表弟表妹。
爺爺剛剛就說了,李母打算今天就去把物質給準備好。
而聽到李言是站在李母那邊的話,爺爺頷首點頭,顯得非常的滿意。
在爺爺的心裡,覺得李言考慮的非常的對,怎麼說李父他們幾兄弟姐妹都是血濃於水的關係,都是一家人,現在李言一家富足了,去拉一把自己的兄弟姐妹也無可厚非。
畢竟一筆寫不出一個李字,大家之間的親情是割不斷,血脈總相連的宗族親情。
不過雖然爺爺心裡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也沒有出聲插話。
畢竟李父幾兄弟已經分家了,李母能想到買東西回去給李言的叔叔姑姑他們,那是因為李母明事理。
也懂得做人,更會幫李父著想。
所以爺爺覺得如果他出聲了,那味道就變了,無疑會有一種教李言一家做事的姿態。
甚至不理解的,還認為爺爺是在偏心。
這樣一來,讓李言一家不舒服就不好了。
雖然爺爺也知道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李言一家都不是這種人。
但是爺爺已經到了這個年紀,活了大半輩子了,這些事情他看得非常的透徹。
兒孫自有兒孫福,爺爺覺得,這些就看各人考慮了,他還是保持沉默比較好。
不然到時候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或者吵起來。
那他反而裡外不是人。
爺爺心裡清楚的很,只要他開口,李母包括李言一家都會聽他的,可是他並沒有這麼做。
所以說,活得久,見識也長啊。
看到李父還有些不情不願的,悶悶不樂的。
於是李言就打趣道:
“爸,要不你讓爺爺去和老媽說,只要爺爺開口,老媽肯定會讓你去釣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