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湖區,灑金橋清真西寺。
中午12:30。
灑金橋的清真西寺位於灑金橋十字路口,地處繁華地段。
據說現在的清真西寺已經是中國傳統建築和阿拉伯風格相結合的群落,樓門洞內和清真中寺一樣擺放著一對古舊石墩。
據網易拜羅依特部落格介紹,灑金橋清真西寺所在地原來為佛教的“海會庵”,舊有大殿三間,在清光緒三十二年被改為回教國民小學校,後來因為教派之爭於民國十五年,由脫離灑金橋北寺的教民集巨資購買此地改建為清真寺。適逢當時擔任國民第一軍第七師師長的馬鴻逵到陝,遂提“清真西寺”四大字匾額而始成立。
通常清真寺裡都有阿訇全面執掌,而這座清真西寺裡的執掌阿訇便是阿丹阿訇,也就是煙雨婆婆信中提到的那位孫正阿訇。
阿訇(音hōng,同轟,波斯語:آخوند,Akhund,Akhoond,或 Akhwand,又譯阿衡、阿洪。在波斯語地區是對伊斯蘭教教師的尊稱。中國用以稱呼伊斯蘭教宗教職業者。
中國的阿訇一般分為“開學阿訇和散班阿訇”兩種,開學阿訇是指全面執掌清真寺教務工作的穆斯林,亦稱為正任阿訇。散班阿訇是指只具備阿訇職稱,而未被聘請為正任阿訇的穆斯林。阿訇經數年伊斯蘭教育與培訓,替聖傳教,弘揚伊斯蘭。
孫正阿訇一直被大家尊稱為阿丹阿訇,而阿丹是孫正阿訇的經名。
所謂經名,是中國穆斯林的宗教用名。亦稱教名。因多采用《古蘭經》和其它古典經籍中提到的歷代聖賢的名字命名,故又稱起經名。
起經名是伊斯蘭教的禮法制度之一,《提兒密濟聖訓集》有段聖訓說:嬰兒出生後父親應在第七日“為其宰羊、命名、剃胎髮”。
伊斯蘭教法規定,對孩子的關懷、教育應從擇名開始,故規定嬰兒出生後,父親應盡的義務有五項:
1、第七日宰羊,為嬰兒選擇一美好的名字,以祝願其一生吉慶;2、為男孩行割禮;3、疼愛、關懷孩子,注意其健康成長;4、經常對其進行教育、訓導,使其堅守教規、禮儀和公德;5、成年後,即為其擇配偶。因此,世界各地穆斯林都很重視這一禮制。
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中國穆斯林一般都請阿訇或德高望重的長者為其嬰兒起經名,這已成為中國穆斯林的一種悠久歷史傳統和習慣。
由於煙雨也是回民,所以她也有一個很好聽的經名——賈米拉,其寓意美麗的意思。
而她的婆婆童淑穎的經名是伊瑪尼,其所代表的含義是信仰,這也是她婆婆從小教導煙雨一定要有自己堅定的信仰,做一個人美心更美的好女孩的原因。
當煙雨從君悅大酒店打車來到西大街橋梓口時,考慮到大麥市街太過擁堵,便下車決定徒步趕往灑金橋清真西寺,去當面請教一下阿丹阿訇,到底她婆婆信中的婚約是怎麼回事。
只是煙雨知道阿丹阿訇德高望重,通常事務繁忙,所以煙雨擔心去了寺裡未必能見到阿丹阿訇,只能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去碰碰運氣了。
好在她剛來到清真西寺門口,就看見阿丹阿訇正從寺裡出來,在略微猶豫了一下後,還是鼓起勇氣快步來到了阿丹阿訇面前。
“阿丹阿訇,您好,請恕我冒昧打擾一下您,我是小學習巷老童家童淑穎的外孫女,我叫煙雨,不知道我能否佔用您一點時間,因為我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向您請教,而這件事情我婆婆說除了您,誰也幫不上我。”
煙雨剛來到阿丹阿訇跟前,就一臉歉意地說道。
“老童家童淑穎?童淑穎……啊……我想起來了。原來你就是伊瑪尼的孫女賈米拉。四年前你婆婆過世時,我見過你一面的。是你吧?”
阿丹阿訇停下腳步,皺著眉頭回憶了一下,片刻,猛然間像是想起來什麼後,連忙問道。
“沒錯,就是我。阿丹阿訇,我今天來找您,其實就是我婆婆四年前臨終時留給我的一封信裡要求我這麼做的。只不過我今天才開啟信封而已。因為我婆婆在信中提到了您,所以想必也只有您能幫我了。再加上我所遇到的事情太過突然,又出現了意外,我也是迫於無奈,才冒昧前來找您的。喏,這就是我婆婆留給我的信,您看了也許就明白了。”
煙雨見阿丹阿訇還記得她婆婆,心裡也是一陣驚喜地回答道,邊說邊從包裡拿出那封信,交給了阿丹阿訇。
“這……既然是四年前她臨終時留給你的,你為何今天才開啟啊?再就是你婆婆四年前的信中居然提到了我,想必也是有什麼事情需要我在她去世後能出手幫你才對。可是,在我的印象中你婆婆一來幾乎不與人來往,除了你好像就再沒有見過她有別的任何親戚朋友。二來你婆婆從未私下找我談過任何有關你的事。假如她真的有事情委託我,應該在四年前她臨終前找過我,然後再寫下這封信才合情合理。所以你真的確定信中提到的就是我嗎?萬一不是我,而我又貿然看了這封信,會不會不妥啊?畢竟這封信裡也許牽扯到不便外人知道的隱私呢?你再好好想想信上的內容,如果你依然堅信就是我,那我就幫你看一下。”
阿丹阿訇接過信後,並沒有馬上開啟看,而是一臉疑惑地問道。
又善意地提醒了一下煙雨,顯然也是不想因為煙雨的一念之差,而讓自己看了不該看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