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村出來不往縣城、往鄉鎮的方向,有一條坑坑窪窪的柏油省道——這條路的歷史據三娃說,可以追溯到新中國成立的時候。
可見被當地人民蹂躪了多少年。
還能通車,已是萬幸。
他們此行的目的地也是一個犄角旮旯裡的小山村,叫作“大周村”。應該是大部分村民都姓周吧,所以才叫這個名字,那姑娘家就姓周。
不過雖然也很偏僻,但比起大龍村來說依舊要好不少,主要距離鄉政府近,也就六七里路的樣子——山道出來,進入大路,再走二里路,便到了鄉鎮上。
而至於為什麼這樣村莊的姑娘願意往更偏僻的大龍村嫁,也是近兩年鄉里興起的風潮。
現在鄉里其他村子裡的人家都願意和大龍村的人做親家。
無他。
因為大龍村發了——對他們而言是這樣。
現在畢竟才1994年,有多人農村人家能每天吃上肉?
可謂少之又少。
隔三差五的都挺稀罕。
有多少農村孩子一個月能領一盒哇哈哈?
即便是全國範圍內,除了大邱莊和華西村這兩個地方外,大概都沒有。
大山裡紮根的陝北農民,更是想都不用想。
但大龍村,卻可以。
村裡搞了麻花合作社,每月按時給村民分紅,同時在公共資金裡再拿出一部分,購買一些營養品,分發給村裡的老人和孩子們。
這招倒不是李亞東教的,而是馬支書看報紙,從華西村那裡學來的。
他雖然看起來老實巴交、甚至顯得有些一根筋,但實則心中是有些野望的。
以前的大龍村確實姥姥不親舅舅不疼、屬於縣裡有名的貧困村,但今時不比以往,就周邊的幾個村子裡的人來說,在他們看來,家裡若有女兒能嫁到大龍村,那就是完全享福的事情,他們也能跟著沾點光。
與李亞東他老家那邊的情況一模一樣。
真不吹牛的講,他們村現在連瘸子都不愁沒媳婦兒娶。
前年回家就見到了,單杈四十多年的細桂叔都結了婚。
你開玩笑,這年頭年人均收入過千……或許到了兩千的村子,全國能有幾個?
下次回老家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但李亞東知道,到時村裡絕對會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八成每家每戶都起了紅磚樓——他打電話給他大哥的時候已經聽聞過,村裡不少人都去了他辦的那八家公司工作,然後家裡還養著魚和鴨。
只要不懶惰、翹起屁股幹,現在不像當年沒有賺錢渠道,不發財是沒道理的。
所以他當年離村去首都讀大學時許下的宏願,大抵上是實現了——給村裡每家每戶起一棟樓房。
而且現在想想,這種“授人以漁”的方式應該沒錯,比直接給,更好。
“噠……噠……”
前面路寬了,路旁的行人和房子也多了,毫無疑問,鄉鎮到了。
“龍哥,麻煩前面找個店子停一下,我去買點東西。”三娃突然說。
總算懂點人情世故,知道上門不好空手。
“帶錢了嗎?”李亞東問。
“肯定的呀,這種事不帶錢敢出門?”
“嗯。”李亞東笑了笑,也沒想著“贊助”他一點什麼的,給他他也不會要。
不過客觀講,三娃家還是挺富的,應該算是村裡的首富了。
你想想看,他父母在合作社工作,村裡該有的分紅一點不少,還順帶著種地和養羊。而他自己的那個生計也來錢,約莫一個禮拜能攆到一頭,肉不要,皮一剝,至少大幾十塊,一個月也能整個二三百。比很多城裡的工薪階層都強。
李亞東已經跟他講了,啥時候自己回家的時候,讓他也給自己弄張狼皮,拿回家放在堂屋裡墊腳,霸氣!
三娃就說那一般的皮不行,必須搞張上等貨,毛澤發亮的那種,狼王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