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時,倪光藍笑著說,“如果都是像在座三位專家一樣的高技術人才,25人已經不算少了。”
這是一句心裡話,半點不摻假。
一個普通人或許無法輕易看穿另一人的學識,但高手過招,隨意丟擲一個話題,聽聽對方的見解,心裡大概也就有數了。
連倪光藍都不得不承認,在座三人,絕對是實打實的頂級科技人才。
他做夢都想能與一幫這樣的人共事,那會讓很多事情,變得極為簡單。
他畢竟不是神,無法做到面面俱到,縱然對計算機軟硬體熟稔無比,卻一樣有著自己的短板,譬如數學。
任何科研都離不開數學,甚至可以說數學是一切學科的基礎,計算機領域更是如此,方方面面都要涉及到數學演算法。
但經過剛才的一番交談之後,他自認在數學方面的造詣,並不及從事通訊研究的鄭博士,更是遠不及科班出身的宋教授。
如果像這種等級的人才,來25個,全交給到他,用以研發中國芯……
那讓他一個禮拜不吃飯都行!
何須十年?
擁有25個這樣的高水平人才,他有信心能將中國芯的研發時間縮短至少三分之一,甚至……更短!
“少,還是少。”可李亞東卻苦笑著搖了搖頭。
他猶記得一項資料,是關於華為的,上輩子曾在一本科學雜誌上看的,不是17年就是18年。
說華為公司擁有700多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6000多名基礎研究專家,還有6萬多名專業工程師。
這是什麼概念?
透過這項資料管中窺豹便能知曉,想要打造一家世界級的科技公司,需要具備怎樣的底蘊。
雖說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但25名科研專家的基礎……
在李亞東看來,還是太過薄弱。
“要我看吧。”蘇姑娘思忖少許後,說道:“目前基礎只有這樣,咱們還是先集中精力研究一個領域,譬如計算機,以公司現有的人才儲備,如果在計算機領域裡面弄出一兩個專案做研究,應該還是可以的。至於你提到的什麼移動端等其他領域的研究,不妨先緩一緩,等有了足夠的人才儲備後再著手。”
聽她這麼一說後,在座其他幾人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但李亞東依然不死心,他又不是剛創業的初哥,何必弄得這麼寒酸?蘇姑娘的想法固然沒有毛病,但她畢竟不清楚未來世界的走向,而李亞東卻知之甚詳。
有時候機會錯過了,也就錯過了,時不待我!
正如深證廣為流傳的那句宣傳語一樣——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他思索著說,“你按你的規劃來,可以開展的研究先進行,至於剩下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人才短缺的問題我會解決,你等著接受就是。”
什麼叫作可以開展的研究先進行?
也就是說,你們能研發什麼就先研發什麼,我不管,只要是電子科技領域的研究成果,老子都要!
蘇姑娘瞥了他一眼後,沒好氣道:“知道了。”
李亞東敢保證,以蘇姑娘的思維方向,最後肯定還是會率先開展計算機領域的研究。
也就隨她去了。
反正網際網路科技浪潮所產生的衝擊波是全方位的,他現在啥都沒有,中國也啥都缺。
吃完飯後,一行人直接來到國貿大廈。
這座大廈現在特別擁擠,自從鄧公去年第二次南巡來過深證之後,這座城市本就迅猛發展的節奏,更是猶如增添了兩隻推進器一樣。
一時間無數公司紛紛成立,而且不光是本地公司,大量外資湧進來,其中最多的,還要數港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