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時間已至五月。
京城的事情終於塵埃落定,菲利普的“城市廣場”設計圖,幾天之前已經規劃完成,李亞東仔細觀閱過,事實證明他的眼光沒錯。
天才與瘋子總在一念之間,這個性取向不太正常的傢伙,在設計方面的才華,毋庸置疑,東方紅廣場一旦落成,必將成為整個京城最亮眼、也最具有國際範的地標性建築。
圖紙確定後,李亞東又與中建局方面,就工程細節進行了長達五天的磋商,其他事宜問題不大,主要是工程進度方面,李亞東不太滿意。
按照中建局早前給出的進度時間表,像要建造這樣一座造型別致、創意複雜、超高標準,以前從未涉獵的工程專案,至少需要長達兩年時間。
這個時間跨度太長,直接進入了九十年代,恕李亞東實在無法同意,最後在追加建設資金一千萬人民幣的情況下,中建局方面作出妥協,表示將施行二十四小時兩班倒的工作制,將工程進度縮短至一年。
雙方就此達成一致,簽署了相關的一系列委託施工條款。
而於此同時,李亞東不得不馬上動身前往海藍。
海藍已於四月二十六日建省,一系列的新政策正在緊鑼密鼓的落實,那張他眼饞已久的《汽車製造許可證》,便在其中。
顏瑋嫻已經打了十七通電話催促他趕過去,說是政府有意就此召開一次“資質稽核”會議,她使出了渾身解數、走了無數門路,才將會議一拖再拖,給李亞東爭取到一個競爭名額。
……
再次來到海藍,眼前的景象完全不同。
不是說城市有多大的改變,也不說經濟有多大的提升。
而是人,街頭上比肩接踵的人,尤甚當年海藍走私車的時候。
再一個,就是精神氣。
一九八八年四月二十六日,經國務院批准,海藍建省,成立經濟特區。
此訊息傳出後,一些有志之士、決意衝破舊有人才體制與社會現狀束縛的人,懷揣著一個追逐夢想樂園的心,一往無前地從全國各地紛沓而至。
因此,造成了“十萬人才下海藍”的歷史壯舉。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為海藍的經濟騰飛,打下了堅實的根基,也為不久之後的海藍炒房熱,埋下伏筆。
這十萬大軍,多數都是心懷夢想的年輕人,他們思想堅定、充滿激情,給死氣沉沉的海藍,注入了一股強而有力的新鮮血液。
他們又被稱作“闖海者”,而闖海者的第一目標,多半會選擇省會城市海口。
在海口人民公園一側的東湖近水邊一段斑駁的牆壁前,每天人頭攢動,熱烈非凡。牆壁上時常貼滿花花綠綠的自薦書、招聘資訊等。這就是後來在闖海人心目中佔據很高地位的的“人才牆”,也稱“闖海牆”。
反正在李亞東三人眼中,土地還是那片土地,貧窮還是那般貧窮,可瀰漫在空氣中的氛圍,卻不再是壓抑與消沉,而是希望與夢想。
海藍,重生了!
顏瑋嫻開著一輛黑色藍鳥轎車,將他們從秀英碼頭接到海口,並沒有回三亞灣的酒店,因為接下來即將召開的會議,會在海口進行。
透過車窗望著外面街道上熱火朝天的景象,李亞東多少有些感慨,“這應該是海藍歷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機遇。”
“是啊。”顏瑋嫻深有同感,笑著說道:“一個地區想要發展,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人才。而眼下海藍人才濟濟,他們所欠缺的,只是一個機會、或是說一個領頭人。”
“你是說我?”李亞東打趣著問。
“對!”偏偏顏瑋嫻還回答得一本正經。
不管你信不信,她已經將身後的這個年輕人,當成了海藍經濟騰飛的至關人物。
一個地區想要發展,必需確立幾條經濟重心,也就是幾桿大旗。
而在顏瑋嫻心中,其中一杆的扛旗人,非身後的這個年輕人莫屬。
放眼整個中國,不會再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
天知道她為了幫李亞東這個外鄉人,爭取到一個競爭本地資源的名額,花了多大心思。
耗費的錢財就不提,那些都是經過李亞東允許的,就她個人而言,她已經在酒罐子裡泡了整整兩個月。
每天可以說把酒當成水喝,除了守住最後一條底線之外,陪唱、陪跳,陪聊,已然是常態,身上也不知遭遇過多少次鹹豬手。
她只是一個弱女子,那些男人對她所圖的也只有這些,若不給上一些甜頭,又怎能走通這些關係?
不過,她不後悔,為了這片土地,她心甘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