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東曾聽蘇薇講過,說是她們莊子外面有條馬路,橫穿過去就是豫省,然後旁邊又有個分叉口,拐個彎就到了魯省。
這當然是開玩笑的說法,不過也大致說明她家那邊的地裡位置,類似於三省交界的地方。
六百多公里,比不上去京城,但還是顛了一天一夜。
李亞東是在徐市下了車,沒辦法,火車票只能買到這裡,於是又出站打了一輛小黃的,任他宰了一把,實在沒撤。按照蘇姑娘學生檔案上顯示的地址,一路開到了她們莊。有陶露學姐相助,要搞到這些東西,對李亞東來說確實不難。
這裡應該是典型的平原地帶沒錯,舉目望去,盡是黃土,且異常平整,幾乎連一個小山丘都難以看見。這樣的地貌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就是非常適合發展農業,等日後科技日益發達,農民伯伯完全可以蓋大棚,使用先進的機械代替手工作業。不像李亞東他們那邊,田地基本都在山坡上,雖然肥沃,但基本也失去了規模化種植的可能。
壞處也很明顯,因為缺乏山丘、植被的阻擋,以至於天然的空氣質量就很差,人走在黃土路上,感覺連呼吸中都帶有塵土,至於腳下就更別提了,李亞東提著兩包行禮從莊口走進,按照門牌號找過去,還沒找到蘇家的房子,一雙原本擦得蹭亮的黑皮鞋,就變成了黃色,連褲腳上也沾有一層灰。
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大概很難穿上乾淨的衣服。
這裡的話跟豫省話基本一樣,貼近普通話,很容易聽懂,李亞東一路走來,有不少坐在門口曬太陽的老鄉,對他指指點點,也有兩位熱心的大媽問他找誰。主要他這模樣一看就是外地來的。
在大媽們的幫助下,李亞東很快來到一條小河渠旁邊,這裡臨河建有一排房子,蘇家就在其中,只是……這排房子在他看來,實在太破舊了,幾乎比老李家過去的老房子還破。
李亞東知道蘇薇的家境不好,但也實在沒想到差到這種程度,他來到其中一間房子門外,仔細打量了一番。
南方那邊的老房子,就算是用黃泥建造的,但至少之前也會用模具將黃泥製成一塊一塊的土磚,但眼前這間房子,似乎真是用黃土混合麥秸硬生生的壘起來的,牆壁凹凸不平,用手一碰就會有黃土灑落,頂上甚至沒有瓦片,是用竹條做梁,上面蓋的是厚厚的茅草。
這樣的房子,嚴格意義上來講,根本就不能住人,應該算是危房的範疇。
房子也不大,小三間,此時大門是關著的,他剛才一路走來,莊子裡的很多人家大白天都關著門,據蘇薇講,她們這邊過年的時候好像也有不少農活要做,也不知道是下地幹活去了,還是因為灰塵太大,所以才把門關起來。
李亞東將行李換到一隻手上,騰出一隻手整理了一下衣衫,然後抬手敲門。
謝天謝地,屋裡有人。
開門的是一個剪著短髮的中年婦女,面板很粗糙,有些乾裂,她詫異的打量了李亞東一番後,用當地話詢問道:“你是誰啊?”
李亞東從眉宇間看出幾分熟悉的感覺,篤定她是蘇薇的母親沒錯,於是笑著回話,“阿姨你好,我是蘇薇的同學,剛好路過這邊,就過來串個門。”
“哦,微微的同學啊……”蘇母先是一怔,繼而臉上有了笑容,熱情的邀請他進門,“來,小夥子,快進來。”
意料之中的是,堂屋裡的擺設很寒酸,一張製作粗糙的條臺,一張刷了紅漆、但油漆大多已經脫落的四方桌,沒有靠背椅,擺在旁邊都是那種看起來有些年頭的長條木凳,斑駁的牆壁上釘著幾個木樁,上面掛著一些衣物和布袋子。
讓李亞東長出口氣的是,家裡好歹通了電,電燈是有的,只不過沒開,門再次被關了起來,全靠一扇玻璃窗透進來的光線照明,顯得十分陰暗,這麼冷的天,家裡也沒有生只火盆,愈發顯得陰冷。
“老頭子,來了個小夥子,說是薇薇的同學,你出來看看。”蘇母用掉了瓷的搪瓷缸給李亞當倒了杯白開水後,朝右側的房間裡喊了一聲。
“哦,來了。”
從裡面傳來一個略顯蒼老的聲音,讓李亞東微微一怔,因為他看蘇母頂多五十幾歲的模樣,而這男人的聲音聽起來,似乎年齡要大得多。
不大會兒功夫,從房間裡走出來一個鬍鬚拉渣的男人,面板黝黑,顯得有些疲憊,頭髮已經白了大半,單從面相上不太好判斷年齡,應該沒有李亞東心裡想得那麼大,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透過他洗得發白的舊棉襖,李亞東看到了一條空蕩蕩的袖管……草莽年代